现行的医疗体制中关于“贫困患者医疗救助体系”的缺失,才是造成医院“见死不救”的实质性原因。香港有700万人口,特区政府人均医疗投入达到4000多港币,内地13亿人,政府每年的投入充其量1000亿人民币左右,人均不到100元。可见内地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相当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加大卫生事业经费占政府财政之处的比例,,以提高城乡居民医保的水平,对于中国13亿农民,提高新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比值,让农民能用最少的钱享有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建立更多公立性医院,加大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补偿力度,这不仅是解决问题之道,更是相关部门义不容辞的义务。
除了完善医疗保障之外,对于老百姓最关注的重大疾病,特别是可治愈的大病,比如良性肿瘤、血管病,有没有专门一些救助基金可以替贫困家庭垫付,或者采用“无息贷款”的方式进行援助,笔者猜想这些救助金并不会给国家财政带来太重的负担,却可以解患者的燃眉之急,甚至是患者的救命稻草,两全其美,岂不皆大欢喜?
有说老百姓得小病应选择小医院,因为省时省钱省事。我觉得有对有不对,确实省时省钱,可不少小医院却根本无法满足患者的一般需求,一个镇级医院,开的消炎药还是第一代的头孢拉定,缺乏各种化验室,注射室条件简陋,手术室更不用说肯定是没有。如果医疗资源能合理分配,让有名医生能到各城市各医院开诊,做手术,药物的流通能更加规范化,小医院也能用上好药,用上新药,那自然老百姓就不需为了看病跑到大医院去,“看病难”的问题亦可以得到缓解。
显然还有医院本身,医院要满足的无非就是患者和医生的需求。患者分为两类,一类是中产阶级及以上的人群,这类人希望有个舒适的医疗环境,你给他提供5星级甚至6星级医院的待遇,多贵他也愿意,而收取的这个钱还可以用来增加其他贫穷阶层的一些医疗补贴。第二类即我们大多数小老百姓,而这类人也应该是改革的首要目标人群,不仅需要国家加大再加大对基础医疗服务的投入,不仅需要基金等其他资金支持,更需要国家加强制度的完善,加大改革的力度。
不可否认,每个医生其实都希望尽力把病人治好,但为什么本该最值得尊重的职业人士常常被称为“冷血动物”?医生的积极性为什么越来越低,其实我们的制度应该反思一下,这不仅是待遇的问题,也不仅是取消药品加成换成药事服务费的问题,而是医生的价值有没有充分体现的问题。医院提供服务的对象是患者,但为患者服务的还是医生,如果医生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公立医院怎么改革都不会成功。
温总理说得没错,医疗制度改革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其实在这方面,政府很早就开始注意到了,像现在普及的医疗保险制度,跟以前相比确实是很大的进步,原来城镇人口只有工作了才有医疗保险,现在在读大学生等都有了医疗保险,甚至可能实现异地一卡通。卫生部部长陈竺也建议,近期把新农合的筹资水平再翻一番,争取达到300元,这个其实也就是增加政府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当中的投入。笔者想,医疗制度不管怎么改革,改革的主导者都应该从减轻民生负担作为出发点,合理规划设计药品医院等相关行业的合法权益保障、医生利益激励机制等各项制度,在政府的利益、医生的利益、制药人的利益、老百姓的利益中间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我们欣喜地看到医改正向好的方向扭转,如果说医疗改革是满足老百姓利益需要的必经过程,那么我们也希望,通过政府的努力,通过经济的发展,能够让更多贫困的患者及其家人的人生多一些阳光,多一份希望。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郑柏锋)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