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胰岛素问世 20世纪的医学传奇

2009-09-16 22:53:00
栏目关注:

  胰岛素问世 20世纪的医学传奇

  对胰岛素认识上的显著突破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1869年,德国医学生Paul Langerhans在显微镜下研究胰腺结构时,发现了以往未曾引人注意的细胞团散落在胰腺中,这些细胞团后来被命名为“Islets of Langerhans(朗格罕氏岛,即胰岛)”,但在当时,人们并不清楚这些细胞的作用。20年后,奥地利两位学者von Mering和Minkowski通过研究证实,去除这些细胞,糖尿病随即发生。这一关联的明确,使研究者们开始了用胰腺提取物治疗糖尿病的探索之旅。

  “我只要10条狗,1名助手,做8周实验”

  1920年10月31日,加拿大儿童医院28岁的外科医师Banting在一次备课时突发了这样的灵感——“结扎狗胰管;6~8周待其退化;将剩余部分取出进行提取。”1921年春,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Banting关闭了诊所,辞掉了工作,对多伦多大学生理学系John J. R. McLeod教授提出了唯一的要求——“我只要10条狗,1名助手,做8周实验”。Banting与22岁的助手Charles Best将犬的胰脏取出切碎,用冰冻过的捣臼研细,加入冷 Ringer液稀释,滤掉颗粒,制成了第一份粉红色的胰提取液。随后又发现,不结扎胰管使外分泌腺萎缩,用乙醇就可从胰腺内提取降糖物质。4个月后,胰岛素提取成功。而后,MacLeod和James B. Collip也加入到胰岛素的提纯过程中。

  第1例应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

  1922年1月11日,胰岛素被应用于第1例糖尿病患者——14岁的男孩Leonard Thompson。Banting等将15 ml胰岛素注射到他的臀部,使Thompson的血糖和尿糖轻度下降, 但由于胰岛素纯度太低, 注射部位出现了7.5 cm的无菌脓肿。12天后,Thompson再次接受了进一步提纯的胰岛素,病情自此发生了戏剧性变化,24小时内血糖水平从520 mg/dl降至120 mg/dl,酮尿消失,体力和体重迅速恢复。小Thompson“相对健康”地生活了13年,于27岁时死于肺炎。

  伟大的转折

  1923年,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Banting和Macleod医师。Banting将他的奖金分给了Best,而MacLeod也分给了Collip。胰岛素的专利权以“1元钱”的价格转交给多伦多大学。这一年,胰岛素作为商品上市,上市当年即有7500位医师对2万5千例糖尿病患者使用了该药。为纪念Banting的巨大贡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将Banting教授的生日——11月14日定为“世界糖尿病日”。Frederick Banting基金会也因此而诞生。

  美国著名糖尿病学家Elliott Joslin曾写下这样一段话:“1897年,1个被诊断为糖尿病的10岁男孩的平均生存期是1.3年,30岁和50岁的糖尿病患者生存期分别是4.1年和8年。而到了1945年,10岁、30岁和50岁诊断糖尿病的患者却可继续生活45年、30.5年和15.9年。”胰岛素的发现改变了糖尿病患者的命运,也改变了糖尿病学史。也正是由于胰岛素的问世,使得在1956年首个口服降糖药出现前,胰岛素成为挽救2型糖尿病患者生命的唯一选择。

  由胰岛素衍生的新疗法 跨世纪的探索足迹

  受胰岛素的启发,新的疗法在不断衍生。

  胰岛素类似物 通过DNA重组技术开发的长效、短效及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可于餐前即刻应用,其药代动力学特点与人体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更为相似,并且不易导致低血糖事件。

  胰岛素增敏剂 对于2型糖尿病,胰岛素增敏剂有助于减轻胰岛素抵抗,更好地保护β细胞的功能。

  胰腺与胰岛移植 目前的胰腺移植主要包括单独胰腺移植、肾移植后胰腺移植和胰肾联合移植。而现代胰岛移植技术已可在局麻、荧光透视辅助下通过简单且微创的操作,将胰岛植入门静脉从而产生新的血供。加拿大学者在2000年率先报道了连续7例1型糖尿病患者平均植入85万个胰岛后,成功脱离胰岛素治疗。

  干细胞治疗 从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获得的胰岛素产生细胞,已在不少动物实验中证实可逆转高血糖,但在应用于临床前,仍须解决移植后的免疫相容性及肿瘤形成等问题。

  美国儿科内分泌学家MacCracken教授曾指出,科技的进步使得许多专家相信治愈糖尿病并非遥不可及,近些年3大领域的研究引人注目:①移植正常的、可分泌胰岛素的组织;②基因工程操控细胞使之分泌胰岛素或改变免疫状态从而协助胰岛素分泌细胞的移植过程;③研发具有传感功能的胰岛素泵,最大限度模拟正常胰腺对胰岛素的反应。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杨兆军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内分泌科

杨兆军,男,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副教授。社会兼职为第7届(2006-09)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和北京内分泌学会中青年委员,《中华糖尿病杂志》编委。学习及工作经历:1992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92年始在我院内分泌科工作。1999年9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在职研究生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2002年3月至6月在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医学部进修学习葡萄糖钳夹术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测定技术。2008年8月在美国Tulane大学学习流行病学资料分析。专业特长: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能独立诊断处理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脂代谢异常、甲状腺和垂体等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先后参加了1994年和2007年全国糖尿病普查研究、《胰岛细胞抗体检测试剂盒的研究和开发》(卫生部课题)、中华糖尿病学分会有关《中国人代谢综合征及空腹血糖受损诊断标准的研究》等,以及吡格列酮、鼻喷胰岛素、速效胰岛素(ASPART)等新药II或III期临床研究。在国内核心医学期刊上发表文章共30余篇。2009年获首届中国CGIS胰岛素分泌新星奖。

相关专题
甜蜜医馆第2期:2型糖尿病,早用胰岛素助控血糖

绝大多数医生认为,胰岛素治疗是2型糖尿病患者最后别无选择的手段。但目前研究表明,胰岛素联合口服药是2型糖尿病治疗中极具潜力的治疗手段,早期应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有助于长期血糖控制。事实上,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持有恐惧心理,该如何正确认识胰岛素?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