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踢爆药品N次加价黑幕(图)

2010-03-31 01:31:00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前几天一童鞋找我诉苦,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医院给他开了天价药的缘故。事情大体经过是这样的,这位童鞋最近喉咙不舒服,于是乎到广州某大医院内科门诊看病。医生寥寥几句之后就开了单,怎知他一看就傻眼了:一盒肿痛安胶囊,一盒阿莫西林,竟然要101.85元!该童鞋不禁感慨,市面上二十多块钱的药品一到医院就变成五六十了,药价翻得比国民生产总值还要快。

  前几天一童鞋找我诉苦,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医院给他开了天价药的缘故。事情大体经过是这样的,这位童鞋最近喉咙不舒服,于是乎到广州某大医院内科门诊看病。医生寥寥几句之后就开了单,怎知他一看就傻眼了:一盒肿痛安胶囊,一盒阿莫西林,竟然要101.85元!该童鞋不禁感慨,市面上二十多块钱的药品一到医院就变成五六十了,药价翻得比国民生产总值还要快。

  其实细心的人不难发现,药品从出厂到患者手中,价格通常都是一路狂飙,高出当初的五六倍甚至十倍之多,而中间层层的利益关系以及差额,最后都会核算成药品成本,最终通过销售途径由患者买单。

  这不禁让人想起几天前沈阳晚报的一篇报道。该报道的记者以欲代理药品为由与山东一药厂销售经理联系,该药厂的西洛他唑片已经成功进入辽宁的招标采购目录,目前正需要代理商进行公关医院,进而销售药品。暗访之后,记者得知该厂的西洛他唑片出厂价不足10元,但卖到医院后药价就定在50元左右!而代理商要做的,就是不管给好处费也好,给医生回扣也好,给医药代表提成也好,找到婆家,成功将药打入医院。我们不妨来看看药品从药厂到患者手中是如何实现层层飞跃的。

  药价,从药厂到医院的层层“大跃进”

  药品从出厂到最终到达患者的手中,一般都要经过药企、药品代理商、药品流通企业、医院、患者这五个环节,这个过程也是一幅药品的加价流程图。


  图为:药品从药厂到患者手中的加价流程图

  首先是药品生产企业。据知情人透漏,一般药企生产的药品如果真实成本为10元,那么在向主管部门申报的时候,会将药品销售的最高限价定为120元。因为药企需要代理商去打点一切,而代理后的价钱就不是高出出厂价一点点了,至少要保证5倍的差价,否则代理商都不挣钱,另外还要保障流通企业、医院等的利益(这部分后面会有陈述),所以,药厂一般会放大研发费用、市场宣传费用、人工费用等,以此提高最高限定价。最后主管部门通过审核,大概会将价格压到100元左右。这意味着,药品的生产成本和市面售价之间,有10倍的差额。当然,这当中的差额药企仅占了一部分,以药品成本10元计算,药厂到代理商的加价,同时也是首次加价,大概为15元,即中间的利润通常为50%。

  其次是药品代理商。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代理商到药厂购药,之后交给药品流通企业推销的过程。一般,代理商会将购进的药品加价30%—50%销售给流通企业。当然这些利润必须跟销售对象中的医生、药剂师、药店营业人员等等具有推销药品能力的人一起分。据知情人透漏,预留给这些人的利润甚至占到总利润的70%—80%,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或现金、或旅游、或购物……毕竟只要有实质就行,谁在乎那个形式?

  接着是第三个环节,即药品流通企业。其实最初,国家是想通过药品流通企业,防止药厂将不合格的药品直接送至医院,从而起到监督的作用。怎知最终却造成药价的又一次飞跃。由于有了代理商的公关工作,药品流通企业多半起的是物流配送的作用,但尽管如此,提价少于12%的药品依然很难进入销售渠道,因为行内规律是在此前药品价格的基础上加15%,当然上下浮动也是很正常,但总之不会低于12%。

  最后一个关口是医院。新医改之前,国家允许医院对所售药品收7%—15%的加价,这也就完成了药品的最后一次加价。各位看官,我们算算,到了这一步,成本为10元的药品至少要价多少:10×1.5×1.3×1.12×1.07=23.4元,药价涨了1倍有多。这是少数在普通加价的基础上得出的价格,更多药品由于市场竞争压力大,为了争取更大的销售规模,各个环节都要进行公关,而公关的费用自然落实到药品价格身上,所以很多流通代理环节的花费早已突破2-3倍,这才出现了现在部分药品价格翻番到10倍的恐怖情况。

  药价虚高根源何在?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利弗·威廉姆森认为,产业组织对组织形态的选择和经营决策,都要受所处的制度环境状况的影响。确实,在完善的制度环境中,企业会合法地开展经营活动,相反的,在制度存在缺陷的环境中,企业便会为自身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药价虚高正体现了这一点,虽然其最终体现在流通环节,但根源,却是流通过程前端的药品注册审批和制药企业的监管等前端环节。

  政府对药品实行注册审批、招标定价的本意,是希望加强对药品市场准入和流通的严格监管,但由于制度尚存在缺陷和漏洞,对监管者也尚存在监管的缺陷,导致该行使监督职能的官员反而成为主动收取租金的“包租婆”,巧立或是新药注册审批、或是GMP认证等名目,诱导企业寻租。另一方面,制药企业则不惜一切代价“找租”,获得或是新药批文、或是药品的虚高定价,而包括寻租、商业贿赂在内的林林总总的费用则打入成本,虚增并抬高药品定价基础,为市场药价虚高种下祸根。两者作用的结果,自然是以次充好、假冒伪劣药品充斥市场,而患者要买单的就不仅是高出实际价值数倍的药品,更是随时可能爆发的健康炸弹!

  制药企业依赖医院,患者利益被忽略

  不得不说,在我国,大中型医院是一种典型的稀缺资源,它们拥有技术高明的医生和先进精尖的医疗设备,在医疗服务中处于垄断的地位。据说,它们实际上控制了80%以上的处方药流通渠道资源和市场份额。而我国的制药企业众多,相互间的替代性强,而且普遍存在生产力过剩的问题,因此对医院的依赖性可想而知,在双方的博弈中明显处于弱势。医院讨价还价的资本足,自然能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索要高额回扣,制药企业也只能屈从。当然药企也不是吃素的,一旦收买了医院,便会与之形成价格联盟,共同抬高药品价格。

  另一方面,为患者看病的是医生,在这双方的博弈中,医生由于掌握了充分的信息和医疗资源,自然属于“强者”,于是乎,医院可以纵容医生开大处方、高价药,将药价推高到另一个层次。

  同样的道理,在非处方药流通渠道中,控制了市场销售渠道的中大型医药公司,也利用自己的渠道优势,向药企索要高回扣,同时也将药品抬高一个层次。

  在药企、医院、医药公司各方的权力结构失衡状态下,药品的一次又一次加价,显得如此合理而自然,而患者的利益却似乎被忽略不计了。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