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我国疾病谱发生重大变化,肿瘤、代谢性疾病等复杂性疾病,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在4500多种疾病中90%的疾病无药可治,迫切需要普惠老百姓的好药。在第32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指出,中国医药工业主要还以仿制药为主,产业升级亟需创新驱动。
据39健康网编辑了解,中国的仿制药数量高达达96%,上市新药多为me-too药物,新药市场被国际大公司产品垄断的同时,产研联盟作用虚化,缺乏有效机制体制和运作实体。
我国医药产业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并不是外界所想象仅仅是技术上的差距。桑国卫表示,首先在科学监管方面,临床准入时间过长,过程管理弱,新药注册绑定生产,并且企业创新能力不强,转化能力不强,研究平台与先进生产力联盟作用有待发挥。其次,私有资本不愿投入,早期研发支持不足。另外市场招标周期太长,各省的流程不统一,创新药无法及时进入医保或招标采购目录等也是制约因素。
显然,我国亟需建立实现创新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推动机制。加强国内外创新研发企业及生产营销企业的紧密合作,帮助创新研发企业通过各种资源建立或寻求合适的产业化平台,促进其从研发成功,赢得市场成功。
顺应医药研发的全球化趋势,鼓励通过参与跨国医药集团的合作,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带来国际尖端技术和创新能力,弥补研发中的薄弱环节,及时掌握国际新药研发的信息和动向,加快国内创新的国际化进度,将中国创造推入国际舞台。
事实上,我国已有部分医药工业企业在药物创新上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截至2014年,我国共83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包括“十一五”期间取得的33个品种和44个证书,其中41个品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新药研发转向“十三五”发展思路主要以重大需求为导向,以技术为主线,协同创新为动力,完善体制机制为支撑,取得标志性成果为目标。继续坚持“三重”原则,重点突破一批重大产品,系统集成一批重要技术,转化应用一批成果。
中国科技发展的方向,是创新、创新、再创新。桑国卫认为,加快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研制重大新药,突破核心观念技术,产出标志性的产品,是加速我国由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转变的进程。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