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虫药是指能将肠道寄生虫杀死或驱出体外的药物,驱虫药可麻痹或杀死虫体,使虫体排出体外。一般常根据寄生虫的种类,选择药物,关键是掌握用药方法。
使用驱虫药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驱虫药需有针对性
家长可定时带孩子去医院化验大便,确定有无寄生虫,是哪种寄生虫,并有针对性地选用驱虫药。因为有的驱虫药对多种寄生虫有效,有的只对一种寄生虫有效,切勿自认为孩子有虫,盲目服用驱虫药,影响孩子健康。
驱虫药一般在空腹时服用
驱虫药可在饭后两小时服用,这时胃肠食物已基本排空,药物易与虫体充分接触,驱虫效果更好。如果服药前1小时食用适量酸醋,有助于虫体的驱除。如果服药后较长时间不排便,应适量服些泻药促便排出。
服药剂量要适量
剂量不足,虫体没有被麻痹,虫体受到药物刺激出现游窜,易引起腹痛、肠梗阻和胆道蛔虫等,而且驱不出来。剂量过大,易中毒而且损害肝脏,因此,要避免常服或过量服用驱虫药。但是,肝、肾功能不全、脾胃虚弱、急性发热的儿童应慎用或禁用驱虫药。
用药时要注意观察不良反应
如左旋咪唑(驱钩蛔)、甲苯咪唑(安乐士)、阿苯达唑(肠虫清)等咪唑类广谱驱虫药,极少数患者在服药后10—40天逐渐出现缄默少动、情感淡漠、思维抑制、记忆力障碍和计算力锐减等精神呆滞症状,有的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国内曾发生一例服用两粒驱虫药导致半身瘫痪的。因此有咪唑类驱虫药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者儿童要慎用该类药物,并向医师说明。
两岁以下的幼儿慎服驱虫药
两岁以内的幼儿肝肾发育尚不完善,药物会伤害幼儿的肝肾,因此应慎用驱虫药。
专家提醒:
许多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都有可能感染上寄生虫病,寄生虫包括肠寄生虫、血液寄生虫或其他内脏寄生虫等。儿童期以肠寄生虫病为最多见(如蛔虫、蛲虫等)。因此,对儿童来说,定时化验大便,弄清体内有无寄生虫,有哪种寄生虫,很有必要。孩子易患的虫病以蛔虫最多,而穿开裆裤的孩子还容易患蛲虫。在给孩子服药前应注意以下事项:
1.驱虫治疗前首先明确诊断,根据寄生虫的特点选择用药。
2.为使药物充分接触虫体,宜空腹服,同时不能吃消炎药,驱虫药中含有毒素,与消炎药相结合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对健康不利。
3.多喝水,多吃含植物纤维素的食物。水和植物纤维能加强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及时把被药物杀死或麻痹的虫体连同粪便一起排出。含纤维素高的食物有谷类、坚果、新鲜蔬菜及水果。少吃油脂类食物。因为驱虫类药多为脂溶性药物,如果摄入过多油脂含量高的食物,可促使驱虫药在体内被吸收,既增加了对人体的毒性,又降低了疗效。
4.驱虫药本身无导泻作用,且孩子肠蠕动弱,不利于排出毒死的虫子及残余的药物,因此应根据孩子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在服药数小时后吃一些缓泻药物,但要注意的是一旦有了腹泻的效果应立即停服。
5.大多数驱虫药需经肝脏分解代谢,对于两岁以上儿童来说,肝脏已经发育完全,适量用药不会产生不良反应。但两岁以下儿童的肝脏还在发育之中,驱虫药中所含的一种叫甲苯咪唑的物质会对孩子造成肝功能损害,一定要慎用。
6.有些寄生虫病不能单纯依赖服药治疗,如蛲虫常在肛门周围或直肠排卵,父母可在每晚的十一二点用手电照孩子肛门,如果看到有白色的成虫或虫卵,则可用棉花棒擦去,连续擦几天,可以不用吃药,也可以用中药百部煎汤外洗。
7.有的家长,一发现孩子面黄肌瘦、食欲不振,未经检查便认为有虫,盲目给孩子服驱虫药后不见虫体排出,又再服,以致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其实只有在查了大便确定有虫卵时,才能给孩子服驱虫药,一般只服一次,不能连服。
预防肠道寄生虫病要从平时教育孩子注意个人卫生入手,让孩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等卫生习惯。
(实习编辑:张利玲)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发表在《儿科学》(Pediatrics)9月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3岁以下就接受过麻醉的儿童,长大后他们的语言及推理能力都会造成影响。
擅长领域:对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及各种疑难杂症,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在临床上收到良好疗效,特别在治疗妇科月经不调、乳腺病、盆腔炎、输卵管积液、卵巢囊肿、习惯性流产、不孕不育有一定经验。
擅长领域:擅长口腔溃疡缓释药膜研制、小儿硬皮症的中药治疗、牙周炎的中药防治。
擅长领域:呼吸内科、心血管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专业临床药物治疗工作,熟悉COPD、肺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脑梗塞等疾病个体药物治疗方案;药学信息咨询服务工作,提供临床用药中的实际或潜在的用药问题及解决方案,尤其是妊娠期和哺乳期用药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