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专家为您解读什么是生物类似药?

2017-05-04 16:36:11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未来10~15年,生物类似药将进入发展的黄金期。据IMS Health预测,至2020年,生物类似药的年销售额有望达到250亿美元,约占生物药市场份额的10%。未来五年,大量重磅生物药专利保护已经或即将到期,生物类似药将抢占20%的全球医药市场。作为仿制药大国,我国的制药公司也纷纷加入生物类似药的队伍。近日,39健康网邀请业界专家为您详细解读什么是生物类似药!

  由于生物类似药可以更好地满足公众对生物治疗产品的需求,有助于提高生物药的可及性和降低价格,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生物类似药的研发和管理工作,全球已有20余个国家或组织制定了生物类似药相关指南。

  为指导和规范我国生物类似药的研发与评价工作,推动生物医药行业健康发展,2015年3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明确了生物类似药的定义,提出了生物类似药研发和评价的基本原则,对生物类似药的药学、非临床和临床研究和评价等内容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指导原则》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对生物类似药的评价管理工作有了可供遵循的基本原则,为进一步规范此类药物的研发,提高其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控制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

  4月23日,“生物类似药专家顾问委员会”在广州召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主任李志铭教授、淋巴瘤之家创始人顾洪飞先生接受39健康网的采访,以下是采访实录:

lzm

  图1: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主任 李志铭教授

ghf

  图2:淋巴瘤之家创始人顾洪飞先生

  Q1:什么是生物类似药?与化学仿制药区别在哪里?

  李志铭教授:大家会经常听到生物类似药、化学仿制药、小分子药物、大分子药物等称呼,这些之间有什么区别呢?相对来说,小分子化学仿制药通常是化学合成的,而大分子生物类似药则通常是生物合成的。化学药分子结构比较简单,大部分可以通过仿制得非常好。而生物类似药不同,这类药品是经过基因克隆转到有核细胞,最终经过翻译后修饰改造而成。生物类似药的要求比化学仿制药难度高很多。生产工艺是企业的核心,即使药物的专利过期,原研药的生产工艺也是不作公布的。生物类似药制造商必须开发新的细胞系,独立重新制定整个制造过程。是否能达到原研药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有待验证。

  目前我国还没有正式的生物类似药上市,但随着一些原研药专利的到期,已经有很多厂家在做不同肿瘤的生物类似药研究,包括乳腺癌肺癌肠癌、淋巴瘤等。如果将来生物类似药的疗效、安全性可以和原研药一致,那么这也可以让医生和患者多一种选择。

  Q2:目前生物类似药的安全性等方面是不是处在‘有待考证’的阶段?

  李志铭教授:对于生物类似药研发需要遵循“全面证据”,从药物结构理化特性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全面考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与原研药是否相似,有没有临床差异。目前,国内有相应的《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欧盟和FDA也有相应指南。国际上也是处在摸索与探索阶段。根据生物类似药的研发特性,疗效及安全性缺乏长期随访数据,在研究过程中,除了主要观察主要研究终点以外,我们还要观察次要研究终点,以及上市后的临床应用数据。如果在后期数据中发现其安全性或者生存期方面没有像原研药那么好,那这些药可能就会被撤回来,所以后续监管机制也很重要。

  Q3:从行业健康发展以及患者获益平衡角度来看,您认为,对于生物类似药应该是什么样的审批尺度?

  李志铭教授:欧盟从2004年开始制定相关政策,而且还在不断地修整。美国2010年开始有相关《指南》的制定,中国是2015年发布了《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我们一方面借助欧美等国外经验,但也要考虑中国特色,如中国临床研究可行程度,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等,因为中国的报销程度与国外的方式方法是不一样的,需要具体到每个病人,需要个性化处理。

  Q4:生物类似药与原研药在通用名、商品名上会不会有差别,能否区分?

  李志铭教授:欧盟和美国都有一定的区分。欧盟是把生物类似药作为需要特殊监测的产品,产品说明书和包装标签中需加黑色倒三角警示,鼓励处方医生和患者报告其可疑的药物不良反应。FDA要求生物类似药的通用名与原研药不同,因为如果没有区分就很容易混乱,临床疗效观察、不良反应报告等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更加慎重,不仅从通用名来区分,还需要从商品名、说明书来区分。

  Q5:选择生物类似药还是选择原研药,医生应该给予患者什么样的建议?

  李志铭教授:为什么研发生物类似药?美国FDA专家讲到主要初衷是为了降低价格。从医生层面来说,我们应根据法规、药物说明书来考虑,并结合病人各方面的情况,包括疾病的病情、经济状况以及报销水平,与患者一起商量后再决定。

  Q6:从患者角度您怎么看待生物类似药的研发应用?

  顾洪飞先生:我们患者特别期待有相应的生物类似药能研发成功,至少能够大幅度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但是,到底生物类似药是否能跟原研药达到一致的效果,特别是长期疗效,这个还不是很明确。所以,作为患者,我还是会对生物类似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存在疑问和担心。

  Q7:医生在给患者下处方的时候,您希望医生跟患者沟通哪方面的信息?

  顾洪飞先生:以前医生会跟我们说有进口药和国产药。但是将来有原研药和生物类似药,由于大分子药物不像小分子药物那样简单,所以不能仅仅说是国产药与进口药的区别,我们希望清楚地了解到,生物类似药的临床试验数据,在哪类人群中做的研究,哪些适应症是未经III期临床研究直接从原研药中外推的,医生不能只说两个药差不多,希望医生跟我们要多说一些,说清楚。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