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断有市民反映,市区一些“热心过度”的药店导购员一味地向消费者推荐新药、贵药,甚至有些导购员根本不“对症卖药”。面对店员笑脸相迎、滔滔不绝地介绍各种不同的药品或保健品,是应该充耳不闻、不理不睬,还是盛情难却,将就买下?
前几天,市民郑女士想给4岁的女儿买点健脾的中药,在市区某药房内,一直跟在她身旁的导购员给郑女士拿了一盒标价为20元左右的健脾丸。而郑女士发现货架上还有另一种健脾丸,标价却只是8元。两种药的成分和规格大致相同,仅产地不同而已。导购员却说:“这药不行,你不觉着药丸有点硬吗?”因为是给孩子吃,最后在导购员的影响下,郑女士花了40多元买了两盒“软药丸”,可回家后才发觉药丸其实也软不到哪里去。
有着相似遭遇的何止是郑女士一人。前不久,市民蔡先生的小儿子着凉后有点咳嗽,他在一家药店货架上找到一种小儿止咳药,导购员说小孩子咳嗽最好再配点抗病毒口服液、感冒药,和消炎药一起吃。蔡先生经不住导购员的多番劝说,花了90多元买下了几种药。回家后,蔡先生想着一下给孩子吃这么多药恐有副作用,就单吃了咳嗽药,没想到刚吃了两天孩子咳嗽就减轻很多,没过几天就全好了。看着几盒还没开封的药,蔡先生觉得白花了那么多钱真冤枉。
近日,记者走访发现,在市区多家开放式的药店里,经常会有店员“热情”地追着顾客帮忙选购药品,而推荐的药要么是价格很高,要么就是不知名的厂家。
9月2日,记者来到市区一家药房买儿童抗病毒药,店员马上拿出一盒价值33元的小儿抗病毒口服液。当记者想换一个熟悉品牌、标价10多元的药时,店员却说那个品牌就是广告做得好,效果完全不如这个好。
记者发现,同一类药物能找到几种,甚至十几种,不同厂家、不同规格的产品售价也各不相同,有时售价会相差数倍。对此,一些消费者表示,药店的同类药品种繁多,要在这么多同类药中找出所需的药品,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因此,有时还不得不听信导购员的推荐。
市药监局相关人士表示,药店营业员推荐药品属于药店自己的商业行为,买药的消费者可以听取店员对药品的介绍,但还是要自己拿稳主意。此外,还有一些消费者在选择药品时也往往认为价格高的药品效果会更好,但专家指出,生病最好就医,根据医嘱进行选购。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