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治疗究其根本不外乎两个目的:降低痛楚,延长寿命。很多时候,疾病治疗后的指标监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还是要看治疗能否减少疾病带来的从长期危害,对于慢性病尤其如此,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之所以要治疗并不是因为血压或血糖的“高”,血压或血糖的“高”本身并不一定会有什么危害,但它们长期增高的结果却会导致中风,会导致心血管意外,因此,近年来在评价一个药物或治疗方案的优略时,能否改善长期预后成了更重要的评估手段。
就拿高血压来说,我们不仅要看是否能够降低血压,我们更重要的是看长期随访是否能减少中风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是否能延长患者寿命。在乙肝的治疗同样如此,我们看一个药物的治疗效果,不是单纯看能否能够改善肝功能,降低转氨酶,也不是单纯看是否能够降低病毒载量,更重要的是看能否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危险,是否能够延长患者的寿命。在评估治疗一个治疗手段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对某一治疗方案的长期随访研究,但这往往需要十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因此,肝病专家也在不断的探索有没有更好的指标可以用于判断乙肝治疗的长期预后,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了e抗原血清学转换、s抗原血清学转换、e抗原定量等各种评估手段或概念。
今天我们先来带领大家看看干扰素治疗乙肝的长期随访研究,内容主要摘译自肝脏病杂志(Journal of Hepatology)2007年第一期。
虽然对于干扰素治疗亚洲人群的e抗原转换方面存在争议,但是对于干扰素治疗减少亚洲人的肝硬化、肝癌发生率方面的认识较为一致。主要原因是由于亚洲的很多研究样本量较小、随访期较短、研究设计不够严谨或合理性欠缺,支持的和反对的都很难拿出权威的研究数据。2007年,中国台湾长庚纪念医院肝脏研究中心经过对台湾地区233例接受干扰素治疗的e抗原阳性乙肝患者(俗称“大三阳”)和233例匹配良好的未经治疗的e抗原阳性乙肝患者进行了长达15年的随访,终于得出了肯定的结论:
干扰素治疗可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研究结果显示,干扰素治疗组较未治疗组肝硬化发生率显著降低(干扰素治疗组为17.8%,未治疗组为33.7%),干扰素治疗组肝癌的累积发生率为2.7%,也明显低于未治疗组(12.5%),差异对比都有统计学显著意义。研究还证实,干扰素治疗组的累积生存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
另外,研究者还分析了那些可以判断长期预后的检查指标,如e抗原(HBeAg)血清学转换和表面抗原(简称s抗原或HBsAg)血清转换。结果显示,经过长达15年的随访,干扰素治疗组累积HBeAg血清转换率为74.6%,明显高于未治疗组的51.7%,差异有显著意义。干扰素治疗组的表面抗原转阴率也明显高于未治疗组,两组分别为3%和0.4%。
该研究通过长期随访研究证实了,干扰素治疗亚洲病人可以显著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危险,并提高生存率,也进一步支持应用具有固定疗程和长期疗效的干扰素作为慢性乙肝的一线治疗药物。
(实习编辑:焦卉慧)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