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AMS策略将是破解滥用抗菌药物困境的排头兵

2015-04-18 12:19:58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中国人习惯把抗菌药物称之为“消炎药”,身体稍微不适,便会主动吃上几颗,这直接导致中国已成为全球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滥用抗菌药物始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每个中国人几乎都吃过抗菌药,人们总习惯把它称之为“消炎药”,身体稍微不适,便会主动吃上几颗,这直接导致中国已成为全球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高盛公司资产管理部前主席吉姆·奥尼尔就曾预测,中国到2050年将每年有100万人死于对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超级病菌”,损失会高达20万亿美元。

  尽管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自201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这一史上“最严限抗令”实施以来,抗菌药物使用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依然高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尤其在一些二级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率仍居高不下。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必须靠政府相关部门、医生以及患者的共同努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副院长俞云松在第四届中国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高峰论坛上呼呼,应按照国际通行标准,积极实践AMS策略,遵循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合理用药政策,落实医疗机构规范化管理和医务人员专业化培养。

  提高管理水平

  所谓的AMS策略是通过行政管控、感控参与、三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依靠信息化系统,规范抗菌治疗的药物选择、使用剂量和用药时间,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的长效管理机制,达到合理用药、遏制耐药、实现临床治疗和感染预防的最佳效果及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支出的抗菌药物管理目标。

  目前,我国的抗菌药物管理指导政策体现了“AMS策略”的许多思路,但由于相关的指标、技术标准或建议还不够明确,管理精细化水平还尚显不足。我国亟需进行抗菌药物精细化管理,对抗菌药物应用指标分专业进行细化,使政策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抗菌药物精细化管理首先需要提升中国抗感染队伍的能力建设。”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陈佰义表示,抗菌药物临床管理的长效机制建设需要发挥临床感染科医生的技术及专业支撑作用,不仅要参与到抗菌药物临床管理中去,而且要通过评估病原菌及耐药性逐步做到临床抗感染治疗个体化。

  抗菌药物管理是系统工程,需要医师、感染科医师、临床药师、检验、医院感染等多学科和多支人员队伍共同完成。而我国的抗菌药物管理技术支撑体系还不够完善,需要扩充队伍、提高水平。

  陈佰义认为,只有做到临床抗感染个体化治疗,才能达到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多样化,从而延缓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人才培养是关键

  在我国,大多数医院感染科建设不全,主要体现在科室人员对于微生物知识不够熟悉,感染性疾病治疗的经验不足,很难发挥对于临床科室的指导作用。

  面对这一挑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及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胡必杰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应从科室建设及人才培养两部分入手。在二级以上医院设置感染门诊及感染病区,配备一定数量的具有细菌及真菌性感染诊治能力的感染病专科医师,负责对本机构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同时,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人员的培训,全面提升诊疗水平。

  而在临床微生物检验方面,目前我国许多基层医疗机构实验室设备仍比较落后,微生物样本送检比例低且质量不高,导致病原学诊断和细菌耐药技术支持等工作无法得到全面开展。

  俞云松教授认为,加强感染病诊治专业队伍的建设已迫在眉睫,我们应当尽快在综合性医院建立真正意义的感染病科,培养一批感染病知识全面、具有高水平感染诊治能力的中青年骨干。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陈佰义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感染病科

1963年4月生。1985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1988年和1994年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获WHO fellowship资助于1997年~1998年在美国国家环境与健康效应实验室研修1年。现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预防与感染管理科主任;兼辽宁省医院感染管理质控中心主任。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人才。现任《CHEST(中文版)》、《Annual of Surgery(中文版)》、《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编委及《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常务编委。   1985年~1992年7年间完成内科各专业和急诊科轮转,打下了较强的内科基础;1992年~2002年的10年间,从事呼吸病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肺血管炎和肉芽肿以及免疫性肺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围绕肺损伤、修复与纤维化开展科研工作;作为第一负责人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成纤维细胞糖代谢调控与肺纤维化”等6项科研课题;作为主要研究者的科研成果先后获教育部和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2等奖4项、中华医学科技奖3等奖1项;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2001年出版个人著作《间质性肺疾病学》(中国科技出版社);参编著作5部。   2002年调任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开始了抗感染领域的医教研工作。医疗上从事各类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各系统难治及复杂感染、脏器植活后感染、长期发热病因诊断及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有较深造诣。确立了“免疫缺陷与条件病原体感染”的科研方向;科研工作围绕着感染性疾病发病机制、细菌耐药机制、抗感染药物使用策略以及医院感染控制方面全面展开。几年来先后获得各类科研基金项目5项,先后完成了“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代三代头孢菌素减少肠道产ESBL大肠杆菌定植”、“大环内酯抗菌药物对中性粒细胞内吞作用的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大肠杆菌致巨噬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等临床和实验研究,显示出良好的科研发展态势。多年来培养博士和硕士学位研究生多名。   先后获“全国卫生系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知识分子”及“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