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海鹤药业负债12亿 沦为借贷工具

2012-10-16 10:06:37浙商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海鹤药业沦为民间借贷的砝码,反复被高利贷“收购”与转卖,今年8月其董事长兼大股东叶可为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温州市鹿城区人民检察院批捕。

  一家有着三百余年历史、比胡庆余堂还早204年的“老字号”药企沦为民间借贷的砝码,反复被高利贷“收购”与转卖。

  8月21日,温州海鹤药业有限公司(原温州中药厂,以下简称“海鹤药业”)董事长兼大股东叶可为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温州市鹿城区人民检察院批捕。

  浙江一带,“海鹤药业”名声颇大,这家企业的前身是“叶同仁堂”,创办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比北京同仁堂晚一年,比杭州胡庆余堂早了204年,延续至今已有342年的历史,被评为“浙江老字号”。

  此前,传言四起。这家老字号企业在今年年初先后被传出“停产”和“工厂被债权人围攻”的消息,虽然“停产”和“围攻”最后被证实为误传——海鹤药业的新厂区虽一直未投入使用,但旧厂区一直在生产——企业陷入经营困难却是真的。

  截止8月中旬,共计有130多个社会债权人申报了20亿元的债务,目前已经由律师事务所审核确定的债务有12多亿元。申报的债务和确定的债务可能还会随着债权举证的增多而增多。

  叶可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海鹤药业经营困难背后是“浙江药企老字号”被作为借贷的工具反复利用的故事。

  意外的负债

  叶可为是意大利侨胞,其担任法人代表的温州百顺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顺担保”)在温州本地口碑不错,叶本人也是温州市信用担保行业协会副会长。

  2010年1月,叶可为从海鹤药业前任董事长戴育仁手中收购了海鹤药业80%的股权,其余20%股权被其在“百顺担保”的合作伙伴张君平收购。

  这桩收购背后的隐情正是让叶可为陷入今日困境的关键

  据债权人之一的王万强(化名)介绍,戴育仁与叶可为有资金借贷方面的关系,因为戴还不上叶的债务,故而将持有的海鹤药业股份出售给后者。这个过程中海鹤药业的其他股东也因为种种原因退出海鹤。同时,一同转让给叶可为的还有从事医药产品销售的温州市兴瓯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瓯医药”)的80%股份。

  戴育仁转给叶可为的海鹤药业和兴瓯医药并不干净——戴育仁用海鹤药业和兴瓯医药的公章敲了无数份借款协议。当债权人拿着印有海鹤药业或兴瓯医药公章的借据找上门,要求叶可为为这些债务负责。债务“认章不认人”,叶可为无奈之下扛下了这些债务。

  债务成了雪球

  海鹤药业、兴瓯医药两家公司的债务给叶可为增加了沉重的负担,两家药企的产出利润对偿还债务而言只是杯水车薪。为了偿还债务,叶可为开始“以贷养贷”。得到了海鹤药业和兴瓯医药两家企业的绝对控股权,加上他本人也是温州市信用担保行业协会副会长,叶可为想借钱并不困难。

  为了加快借贷速度,今年以来,叶可为开出的利息越来越高,从一开始的3分利,逐渐涨到了4分利、5分利,甚至开出过高达6分的利息以求借到钱。“这么高的利息完全是不合理的,6分利,一年利息相当于本金的72%,很难想象一家企业能够获取这么高的利润。”一位不愿意具名的人士用“癫狂”来形容叶可为最后的借贷行为。

  巨大的债务压得叶可为喘不过气,从2011年8月开始他便无法支付利息。没有选择跑路的叶可为从2011年9月开始,陆续通知一些债权人,告知对方“企业真的活不下去了”,同时表示愿意拿出个人财产偿还公司债务。2012年1月,债权人小组开始接管两家药企的日常运营。债权人小组是由8个债务过亿元的债权人和一个海鹤职工代表组成。

  当初,戴育仁一共欠了叶可为多少钱已无法查证,但可以理清楚的是,除了这些被转嫁给叶可为的债务,戴育仁目前还欠了叶可为5.7亿元。

  戴育仁曾在去年写下保证书,从2011年11月至今年5月20日,分5次还清叶可为的债务,前4次每次还款1亿元,最后一次还清剩余的1.7亿元。戴育仁最终未能践诺。“5月后,戴育仁却已无法联系上。”债权人之一王万强告诉《浙商》记者。

  百年药企沦为借贷工具

  戴育仁和叶可为对待海鹤药业、兴瓯医药的认识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把企业作为借钱的资本和工具。债权人需要在借据上盖哪个章,叶可为就盖什么章,事发之前,企业的经营者都不知道企业到底欠了多少帐。

  对实业较为陌生的叶可为刚接手海鹤药业时显得雄心勃勃,“让企业营收达到1年1亿元,3年5亿元,5年15亿元,并争取上市。”这是他告知公众的海鹤药业的发展目标,同时请了多位职业经理人空降到海鹤药业担任总经理等重要职位。“戴育仁投机性很强,完全不管生产;叶可为人不错,有信誉、懂担保,但不懂企业运营。”债权人之一的王万强如此评价这两位曾经的掌舵人。

  王万强的说法在海鹤药业现任总经理管嗣开处得到了证实。管嗣开曾在海鹤药业工作了30多年,原本已经退休,今年2月被部分债权人请出山重掌海鹤药业。

  管嗣开告诉《浙商》记者:“我对戴育仁不熟,但我知道戴育仁不懂医药生产,也没想过让海鹤药业搬入新厂区。”管嗣开口中的“新厂区”是指戴育仁在担任海鹤药业董事长期间在温州市滨海工业区购买的一块70亩的土地。这块土地作为海鹤药业的新厂区,并很快建立了厂房。但这块厂区并不是为了医药生产而准备的,医药企业的生产区必须有保底40%的绿地面积。海鸥药业新厂区的建筑太过密集,绿地面积也不符合医药生产的标准,这样的厂房无法用于医药生产,如要作为医药生产可用厂区,则必须要炸掉几栋建筑物。

  管嗣开说:“戴育仁只是将海鹤药业作为了借贷工具,融资的实体而已。”

  “叶可为来了后,请了几个职业经理人,扩大了生产规模,甚至想包装企业上市。但海鹤药业的影响力局限于浙南一带,市场有限,很快就出现库存积压的现象。现在仓库里还堆着一些库存,经销商那边也堆着一些货。”管嗣开抱怨道。

  海鹤药业生产的左金丸等产品深受温州人喜爱,连出国都要随身携带,但出了浙南地区,海鹤药业的品牌和产品均缺乏影响力。海鹤药业最辉煌时的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

  在巨大的债务面前,叶可为手中的海鹤药业同样沦为了融资的工具。管嗣开说:“叶可为的借款并没有进入公司,如果叶可为愿意从借到的钱里拿出2亿元,哪怕1亿元,海鹤药业的生产也不会陷入困境。”这意味着十多亿元的借款进入了一些别的领域,而且债权人、公司都不知道这些钱投入了什么领域。

  金改下的民间借贷

  叶可为投入到海鹤药业和兴瓯医药的钱很少,其中一部分资金被用于还贷的利息,还有一部分可能投入了自己的其他产业或借贷给其他人。叶可为的资金流向正在追查中。

  “要追查民间借贷资金流向难度太大,因为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资金往往采用‘飞账’。所谓飞账,即借款时,债权人A借钱给债务人B,不是直接打款给对方,而是将款项打给中间人C;还款时,债务人B也不是直接将钱打给债权人A,而是将钱款打给中间人D的形式进行交割,除了当事人,谁也不知道资金到哪里去了。”王万强苦笑着说,“债务一多,估计连叶可为都搞不清楚每笔资金的流向了。”

  “飞账”只是民间借贷混乱的一个表象,在叶可为还未被批捕之前,就已经有一位叶可为的债权人孙虎(化名)涉案被拘——孙虎因为还不上别人的债被告到了法院。王万强说道。

  当地一位学者说,在温州推进金改的当下,该案有着特殊的意义。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理应良性互动,实业不能沦为高利贷的融资工具。

(责任编辑:黄少然)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