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黄芪治疗荨麻疹机制的实验研究

2010-07-09 00:00:0039健康网社区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黄芪(Astragacus AS)是多年生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以补中益气、升举清阳为主要功效,是补气的要药。我科运用黄芪治疗荨麻疹疗效确切,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旨在进一步观察黄芪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的抑制作用,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黄芪(Astragacus AS)是多年生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以补中益气、升举清阳为主要功效,是补气的要药。我科运用黄芪治疗荨麻疹疗效确切,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旨在进一步观察黄芪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的抑制作用,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

  Wistar大鼠35只,体重(160+-20)g,雌雄兼用,购自山西医科大学生理实验室,分笼饲养与山西医科大学生理实验室。

  1.2药物与制剂

  卵清蛋白(Sigma公司,批号A5253),百白破疫苗(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批号20080516-4),黄芪(豪州市万珍中药饮片厂,批号081226),富马酸酮替酚片(海南制药厂有限公司制药一厂,批号081101),伊文思蓝、甲苯胺蓝。

  1.3仪器

  低速离心机SC-3610(科大创新股份有限公中佳分公司,)724型分光光度计(上海第三份仪器厂)。

  1.4试验方法

  1.4.1动物分组 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酮替芬组、黄芪组。模型组:生理盐水2ml/只;酮替芬组:0.7ml/kg;黄芪组:5g/kg。

  1.4.2大鼠同种PCA模型的构建及处理 各组药物均配置成2ml溶液,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7d。第5天给药后在大鼠背中线两侧选取致敏点。取卵蛋白IgE抗血清生理盐水溶液(1:1),于皮内注射0.1ml点。末次给药后1h进行抗原攻击:即尾静脉注射0.5%伊文思蓝溶液1ml(内含卵清蛋白30mg)。30min后将动物处死,分离背部皮肤。

  1.4.3蓝色反应斑光密度值测定 将蓝光斑剪下,剪碎,加入丙酮-生理盐水(7:3)混合液4ml,浸泡,离心,取上清液于721型分光光度计610处测定光密度值(OD值),取各组的平均光密度值,计算出抑制率。

  抑制率=(1-用药组平均光密度值/模型组平均光密度值)*100%

  1.4.4病理组织学变化 标本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皮肤组织病理学变化。

  1.4.5脱颗粒肥大细胞计数 组织切片常规脱蜡,1%甲苯胺蓝染色,0.5%冰醋酸分化,显微镜下观察控制呈色,透明,封片。每张切片选取3个肥大细胞分布相对较多的视野,高倍镜下计数100个肥大细胞中的脱颗粒细胞数,计算脱颗粒百分率及抑制率。

  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率(%)=脱颗粒细胞数/肥大细胞总数*100%

  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率(%)=(1-用药组脱颗粒率/模型组脱颗粒率)*100%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理组织学变化

  光镜下模型组主要表现为真皮水肿,皮肤毛细血管及小血管扩张充血,淋巴管扩张及炎症细胞轻度浸润,水肿在真皮上部最明显。黄芪组及酮替芬组炎症程度均有改善。

  2.2黄芪对大鼠PCA的抑制作用

  黄芪能够抑制大鼠同种PCA,与酮替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黄芪对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

  正常的肥大细胞结构完整,圆形,显蓝色,边缘光滑,胞质内充满粗大的紫红色颗粒。模型组肥大细胞肿胀、变形,边缘不齐,胞膜破裂,颗粒脱出。与模型组比较,酮替芬组与黄芪组肥大细胞脱颗粒数明显减少(P<0.05),黄芪组与酮替芬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的水肿反应,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发作一次,且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荨麻疹的病因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故很难达到病因治疗。中医药治疗荨麻疹的疗效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充分肯定,但目前文献报道大多限于临床经验的总结,而在机制阐述方面尚需进一步发展。本实验通过大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实验,证明黄芪对荨麻疹有抑制作用。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主要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免疫机制多为I型超敏反应。I型超敏反应的基本机制为:变应原进入机体后,即可诱导B细胞产生IgE抗体,IgE抗体与MC或(和)嗜碱粒细胞等靶细胞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与已结合在靶细胞上的IgE发生特异性桥连,促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化学介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非免疫机制是一些物质促使补体激活或直接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介质。最近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该机制还可能涉及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无论免疫因素或非免疫因素,肥大细胞是荨麻疹发病的中心环节。故通过修饰肥大细胞的生物学作用是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史目前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研究热点之一。酮替芬是临床上公认的介质释放抑制剂,能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以酮替芬作为阳性对照组,通过大鼠皮肤肥大细胞脱颗粒实验发现:黄芪可明显减少由卵蛋白被动致敏的大鼠皮肤组织肥大细胞脱颗粒,所用计量的作用效果较酮替芬弱。本实验论证了黄芪具有稳定肥大细胞的作用,可以通过减少被动致敏的肥大细胞脱颗粒而发挥I型超敏反应的作用。

  综上所述,黄芪治疗荨麻疹的主要作用机制可能是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炎症介质,为该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及良好的应用前景。

(实习编辑:潘信凝)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相关专题
寒冷性荨麻疹是冻出来的吗?

冬季,很多人一接触冷水后手就发痒,起红疙瘩,且越抓越痒,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作“寒冷性荨麻疹”,就是俗称的“风疙瘩”、“风团”、“风包”。可是很多人说,我不在冬天也会起疙瘩,这也是寒冷性荨麻疹吗?寒冷性荨麻疹是怎么引起的?寒冷性荨麻疹的治疗方法有哪些?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