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港股引大批药企入局是蛋糕还是陷阱?

2018-05-02 13:37:32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4月24日,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港交所”)正式出台的《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上市制度》(以下简称“新规”)指出,未有收入或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同股不同权的创新产业公司以及已在海外上市的创新产业企业三类新经济企业,4月30日起可在港交所申请上市。

最近,多家创新型生物医药公司传出赴港上市消息,如上海天士力、复宏汉霖、江苏豪森、信达生物、歌礼药业、华领医药……

  搅动这一池春水的,无疑是政策的春风。

  4月24日,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港交所”)正式出台的《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上市制度》(以下简称“新规”)指出,未有收入或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同股不同权的创新产业公司以及已在海外上市的创新产业企业三类新经济企业,4月30日起可在港交所申请上市。

  这可以算得上是港交所25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改革。那么,此次新规对药企会带来哪些利好?企业又会有面临哪些挑战?

  “对我们药企而言,新规中所提及的’从事核心产品研发至少12个月,核心产品临床试验已经进入第二期或者第三期’是我们药企最为关注的。因为港股市场对于企业上市尺度的把控介于美股市场与A股市场之间,新规加快了我们重组日程,现在我们正在加强企业内控,引进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律师、投行等,这对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也起到正面作用。”康宁杰瑞董事长徐霆在接受39医药君采访时表示,对于的生物医药企业而言,这也是一把’双刃剑’。生物医药企业管理层大多是科学家出身,在上市后,其治理公司的缺陷、对于合规性掌控都会被高度关注。面对股民股东,还要考虑运营成本、产品线进展,而这些都是潜在风险。

  生物药企业掀赴港上市潮

  其实,早在2017年,生物医药企业在港上市门槛降低的消息一经发出,行内不少企业和投资机构就闻风而动,纷纷前往香港就上市细则进行实地考察。目前,国内多家医药企业如复宏汉霖、信达生物、上海天士力药业、华领医药等有意在港股上市的消息早已不胫而走。

  例如,2018年2月,有消息称,复星医药附属子公司复宏汉霖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有可能今年下半年在香港发行股份,筹资至少5亿美元。如果顺利,复宏汉霖或将成为第一家根据新规定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公司;另有媒体报道,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上海天士力药业有限公司预计在2018下半年在香港完成IPO,融资规模约10亿美元。

  赴港上市真有这么好吗?为何药企争相奔赴?

  据39医药君了解,目前国内A股上市隐性门槛提高、IPO审核通过率降低,民营企业和特定行业企业国内上市难度增大。今年一季度中国证监会共审核68家企业的首发申请,其中32家获通过,通过率仅为47.06%;而对比内地企业赴香港IPO情况,相关业内人士透露,2017年香港交易所共审核310家企业的IPO申请,只有8家未获通过。

  此外,与内地A股市场相比,港交所最大的特点是市场化。赴港上市,能不能上?多久时间能上?上市有什么要求?都相对明朗,这对于企业而言至关重要。而相比起美国,香港与大陆之间又有着独特的地缘、语言、文化关系。香港资本市场自身特点,也使得香港资本市场对寻求境外上市融资的中国内地企业具备一定吸引力。所以,香港往往成为许多企业的最佳选择。

  而此次新规中“同股不同权”以及“允许未有收益或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的内容对于优秀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具备较大吸引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创新企业正在考虑将赴港IPO作为未来资本市场路径选项之一。

  作为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的创新药企,开拓药业被视为有望可以搭上赴港上市的首班车。对于赴港上市的新潮,苏州开拓药业总裁童友之表示,港交所IPO新规以及新推出的’新三板+港股’的方式,为研发型企业开辟了很好的窗口,充分利用好这个机会对于生物医药创新企业走向新的台阶是非常重要的。

  “过去虽然有不少国内企业在美国开展Ⅰ期临床试验,但真正进展到Ⅲ期临床试验,如果没有充裕的资金支持,可能就要考虑和其他企业合作,现在港股市场的开放为本土研发企业打开一扇大门,我们可以开始思考让产品走得更广更远。”童友之说道。

  机会与挑战并存

  港交所新规为内地大批医药企业打开了一扇门。然而,赴港上市也并不适用于所有医药企业。针对企业在香港上市,此次,港交所在新规中厘定以下目标,具体内容包括:

  一是,包括拟上市公司预期市值不能低于15亿港元。

  二是,从事核心产品研发至少12个月,核心产品临床试验已经进入第二期或者第三期。

  三是,拟上市生物科技公司于建议上市日期前至少6个月,得到相当数额的第三方投资,但对于“资深投资者”,港交所将设立参考标准,但不会设立明确的身份定义和金额门槛。

  四是,对于生物科技公司的公众持股情况,咨询文件建议,如果基石投资者及现有股东并非公司核心关联人士,则其持股量可以计入25%的公众持股之列。

  五是,决定申请人必须要能展示其源自外购许可技术或外购核心产品的研发进度,也对上市前必须获得投资来源的“资深投资者”和“相当数额投资”作出规定。其中“资深投资者”被规定为必须是港交所认可对象,而“相当数额投资”则依照市值大小,投资金额须达到其上市时已发行资本的1%-5%。

  杏泽资本合伙人强静介绍,上述港股IPO新规的出台给企业带来了相应的挑战:首先,生物创新药投资都是基于对产品未来研发进展预期的估值,因而,对产品研发进展信息要做到及时性、保密性。企业需要对于信息的披露进行理性评判,做到透明、合规;其次,监管机构要合规管理。不倾向于判断产品好坏,成功率高低,更多的从信息披露、公司募资融资资金使用、财务管理等方面设立监管规则,这也对港交所提出更高要求;最后,从投资分析的角度来看,尽管目前香港分析师具备专业知识背景,但目前还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目前,香港资本市场实际上存在很多限制。许多企业愿意上市但不一定有券商愿意做保荐人,表面上看起来有很多企业希望到香港上市,但最后能成功上市的企业又存在不确定性。按照现有规定,港交所对于满足上市条件的企业数量会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现在这批最早上市的生物科技企业承担了很多责任,如果市场孵化得好,打通一二级市场,这就为后上市的企业铺平了道路。但反过来看,过去一级市场找不到对标,未来有更多专业的生物医药分析师关注这些生物科技企业,企业的价值最终仍然需要产品在市场中的销售和营收来证明,很多产品可能会被证明失败,投资人会意识到风险。”童友之认为,最近几年,国内政策和资本哺育了一批创新研发企业,未来将有越来越多企业符合上市基本条件。港股新政带来的效应还需要看今后几年市场的表现。

  赴港上市的未来,大佬这么说

  未来,那些想要赴港上市或者已经在赴港上市的企业前景究竟如何?这条路到底该怎么走?

  苏州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庞俊勇表示,想去香港上市的企业很多,但是真正拥有创新产品的优秀企业并不太多。随着新的通道打开,很多企业都想获得融资机会,拥有国际平台。但资源有限,并非人人都能获得。当下,企业应用心做好研发,生产优质产品,配置好资源,充分的准备来应对资本市场的考验。

  据39医药君了解,最近两三年,苏州工业园区服务角度开始从研发侧重到生产、商业化发展的阶段,其中,帮助企业上市也成为园区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园区在支持企业上市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

  初步统计,目前,BioBAY内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约30家。在新规公布之前,药明生物、金斯瑞等生物医药企业纷纷登陆港股市场,且表现远超国外预期的估值。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资本市场对整个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高期望值。随着港交所上市开放新通道,未来也会有更多生物技术企业获得融资和在国际平台上展示的机会。

  而针对想要赴港上市的企业,强静建议:

  首先,企业各方面的资质需要远远超出港交所规定的硬性要求,在具体操作上采取比较谨慎的形式,前期进行一轮pre-IPO融资,保证即使无法上市也有充足资金做保障,不能因为上市延误了公司原有的融资、开发计划;

  其次,对所有中介机构进行严格、认真筛选,选择最有信誉的机构可以帮助企业尽早上市。

  接着,在运作上要做好内部梳理,确保公司一切都做到规范。例如,梳理好法务、调整好企业架构、配置好团队人员、规划好公司战略方向、做好企业风险应对机制。把握时机,完全做好准备再启动上市,不急于冲第一批

  最后,考虑成本。细节也会对企业会造成重大影响,在上市前要考虑万一延缓上市进程公司有没有对策。这需要企业高层做好完整计划,制定非常严密的规划。

  “在新规的影响下,目前所有中介费用都水涨船高。据估算,一个企业如果完成在香港上市整体费用是1500万美金左右。因此,企业想要赴港上市,必须慎重考虑成本,自身团队配置是否齐全,企业战略规划是否已有方向,产品线是否足够丰富,产品研发项目是否可行,产品储备是否充足,以及上市对于企业经营是否会产生重大风险等。”强静强调。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崔晓明主任医师 吉林市人民医院  骨科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