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解表药--发散风热药

2017-03-05 20:21:38化工化学出版社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等症,配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荆芥。

  薄 荷

  薄荷肺肝性辛凉,疏散风热作用强,

  利咽透疹兼解郁,清利头目效更良。

  【性能】辛,凉。归肺、肝经。

  【功用】

  1. 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等症,配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荆芥。

  2. 清利头目———头痛眩晕、目赤多泪、咽喉肿痛。风热上攻,头痛眩晕,配川芎、石膏、白芷;风热上攻之目赤多泪,配桑叶、菊花、蔓荆子;风热壅盛,咽喉肿痛,配桔梗、生甘草、僵蚕。

  3. 利咽透疹———麻疹不透、风疹瘙痒。风热束表,麻疹不透,配蝉蜕、牛蒡子、柽柳;风疹瘙痒,配荆芥、防风、僵蚕。

  4. 疏肝行气———肝郁气滞、胸闷胁痛。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配柴胡、白芍、当归。

  【用法】煎服,3~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注意】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牛蒡子

  牛蒡肺胃辛苦寒,疏散风热又祛痰,

  利咽透疹能宣肺,解毒消肿效用强。

  【性能】辛、苦,寒。归肺、胃经。

  【功用】

  1. 疏散风热、宣肺祛痰———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可见发热、咽喉肿痛等症,配金银花、连翘、荆芥、桔梗;风热咳嗽,痰多不畅者,配桑叶、桔梗、前胡。

  2. 利咽透疹———麻疹不透、风疹瘙痒。麻疹不透或透而复隐,配薄荷、柽柳、竹叶;风湿浸淫血脉而致的疮疥瘙痒,配荆芥、蝉蜕、苍术。

  3. 解毒消肿———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风热外袭,火毒内结,痈肿疮毒,兼有便秘者,配大黄、芒硝、栀子、连翘、薄荷;乳痈肿痛,尚未成脓者,配金银花、连翘、栀子、瓜蒌;瘟毒发颐、痄腮、喉痹等热毒之证,配玄参、黄芩、黄连、板蓝根。

  【用法】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注意】本品性寒,可滑肠通便,故气虚便溏者慎用。

  蝉 蜕

  蝉蜕甘寒肝肺经,疏散风热能透疹,

  明目退翳也止痉,咽喉头痛惊痫风。

  【性能】甘,寒。归肺、肝经。

  【功用】

  1.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喑哑。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症见发热恶风、头痛口渴者,配薄荷、牛蒡子、前胡;风热火毒上攻之咽喉红肿疼痛、声音嘶哑,配薄荷、牛蒡子、金银花、连翘。

  2. 透疹———麻疹不透、风疹瘙痒。风热外束,麻疹不透,配麻黄、牛蒡子、升麻;风湿浸淫肌肤血脉,皮肤瘙痒,配荆芥、防风、苦参。

  3. 明目退翳———目赤翳障。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翳膜遮睛,配菊花、白蒺藜、决明子、车

  前子。

  4. 解痉———急慢惊风、破伤风证、小儿夜啼不安。小儿急惊风,配天竺黄、栀子、僵蚕;小儿慢惊风,配全蝎、天南星;破伤风证之牙关紧闭,手足抽搐,角弓反张,配天麻、僵蚕、全蝎、天南星。

  【用法】煎服,3~6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

  【注意】《名医别录》有“主妇人生子不下”的记载,故孕妇当慎用。

  桑 叶

  桑叶疏风甘苦寒,清肺润燥止咳嗽,

  清肝明目治眩晕,风热感冒不能少。

  【性能】甘、苦,寒。归肺、肝经。

  【功用】

  1. 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热犯肺,症见发热、咽痒、咳嗽等,与菊花相须为用,配连翘、薄荷、桔梗。

  2. 清肺润燥———肺热咳嗽、燥热咳嗽。肺热或燥热伤肺,咳嗽痰少,色黄而黏稠,或干咳少痰,咽痒轻者,配杏仁、沙参、贝母;重者, 配生石膏、麦冬、阿胶。

  3. 平抑肝阳———肝阳上亢。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头重脚轻,烦躁易怒者,配菊花、石决明、白芍。

  4. 清肝明目———目赤昏花。风热上攻、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涩痛、多泪,配菊花、蝉蜕、夏枯草、决明子;肝肾精血不足,目失所养,眼目昏花,视物不清,配滋补精血之黑芝麻;肝热引起的头昏、头痛,配菊花、石决明、夏枯草。

  5. 凉血止血———血热妄行之咯血、吐血、衄血。

  【用法】煎服,5~10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桑叶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

  菊 花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经只在肺与肝,

  疏散风热平肝阳,清热解毒明肝目。

  【性能】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功用】

  1. 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见发热、头痛、咳嗽等症,与桑叶相须为用,或配连翘、薄荷、桔梗。

  2. 平抑肝阳———肝阳上亢。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配石决明、珍珠母、白芍;肝火上攻而眩晕、头痛,以及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者,配羚羊角、钩藤、桑叶。

  3. 清肝明目———目赤昏花。肝经风热,配蝉蜕、木贼、僵蚕;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肿痛,配石决明、决明子、夏枯草;肝肾精血不足,目失所养,眼目昏花,视物不清,配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

  4. 清热解毒———疮痈肿毒。疮痈肿毒,配金银花、生甘草。

  【用法】煎服,5~10g。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

  蔓荆子

  蔓荆膀胱肝胃经,辛苦微寒有奇功,

  清利头目散风热,止痛全在能散风。

  【性能】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

  【功用】

  1. 疏散风热———风热感冒、头昏头痛。风热感冒而头昏头痛者较为多用,配薄荷、菊花;风邪上攻之偏头痛,配川芎、白芷、细辛。

  2. 清利头目———目赤肿痛。风热上攻,目赤肿痛,目昏多泪,配菊花、蝉蜕、白蒺藜;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耳鸣耳聋,配黄芪、人参、升麻、葛根

  3. 祛风止痛———风湿痹痛。风湿痹痛配羌活、独活、川芎、防风。

  【用法】煎服,5~10g。

  柴 胡

  柴胡性苦辛微寒,归经肝胆能疏肝,

  退热全在和解功,升阳才能举气陷。

  【性能】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功用】

  1. 疏散退热———表证发热及少阳证。柴胡为治少阳证之要药,善于祛邪解表退热和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配防风、生姜;外感风寒,寒邪入里化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者,配葛根、羌活、黄芩、石膏;风热感冒,发热,头痛,配菊花、薄荷、升麻;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配黄芩以清半表半里之热,共收和解少阳之功。

  2. 疏肝解郁———肝郁气滞。肝失疏泄,气机郁阻所致的胸胁或少腹胀痛、情志抑郁、妇女月经失调、痛经等症,配香附、川芎、白芍;肝郁血虚,脾失健运,妇女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胁肋作痛,神疲食少,脉弦而虚者,配当归、白芍、白术、茯苓。

  3. 升举阳气———气虚下陷、脏器脱垂。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的脘腹重坠作胀、食少倦怠、久泻脱肛及子宫下垂、肾下垂等脏器脱垂,配人参、黄芪、升麻。

  4. 退热截疟———疟疾。疟疾,配黄芩、常山、草果。

  【用法】煎服,3~10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疏肝解郁宜醋制,升阳可生用或酒制,其用量均宜稍轻。

  【注意】柴胡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升 麻

  升麻性辛甘微寒,肺脾胃经大肠连,

  发表透疹升阳气,清热解毒功效全。

  【性能】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用】

  1. 解表退热———外感表证。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可见发热、头痛等症,配桑叶、菊花、薄荷、连翘;风寒感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嗽者,配麻黄、紫苏、白芷、川芎;外感风热夹湿之阳明经头痛,额前作痛,呕逆,心烦痞满者,配苍术、葛根、鲜荷叶。

  2. 透疹———麻疹不透。麻疹初起,透发不畅,配葛根、白芍、甘草;麻疹欲出不出,身热无汗,咳嗽咽痛,烦渴尿赤者,配葛根、薄荷、牛蒡子、荆芥。

  3. 清热解毒———齿痛、口疮、咽喉肿痛、温毒发斑。升麻尤善清解阳明热毒。牙龈肿痛、口舌生疮,配生石膏、黄连;风热疫毒上攻之大头瘟,头面红肿,咽喉肿痛,配黄芩、黄连、玄参、板蓝根;痄腮肿痛,配黄连、连翘、牛蒡子;温毒发斑,配生石膏、大青叶、紫草。

  4. 升举阳气———气虚下陷、脏器脱垂、崩漏下血。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的脘腹重坠作胀、食少倦怠、久泻脱肛及子宫下垂、肾下垂等脏器脱垂,配黄芪、人参、柴胡;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配柴胡、黄芪、桔梗;气虚下陷, 月经量多或崩漏者, 配人参、黄芪、白术。

  【用法】煎服,3~10g。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宜制用。

  【注意】麻疹已透、阴虚火旺,以及阴虚阳亢者,均当忌用。

  葛 根

  葛根归经在脾胃,性味只有辛甘凉,

  解肌退热透麻疹,升阳止泻还生津。

  【性能】甘、辛,凉。归脾、胃经。

  【功用】

  1. 解肌退热———外感表证之发热,项背强痛。风热感冒,可见发热、头痛等症,配薄荷、菊花、蔓荆子;风寒感冒,邪郁化热,可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无汗、目疼鼻干、口微渴、苔薄黄等症,配柴胡、黄芩、白芷、羌活;风寒感冒,表实无汗,恶寒,项背强痛者,配麻黄、桂枝;表虚汗出,恶风,项背强痛者,配桂枝、白芍。

  2. 透疹———麻疹不透。麻疹初起,表邪外束,疹出不畅,配升麻、芍药、甘草;麻疹初起,已现麻疹,但疹出不畅,见发热咳嗽,或乍冷乍热者,配牛蒡子、荆芥、蝉蜕、前胡。

  3. 生津止渴———热病口渴、消渴证。热病津伤口渴,配芦根、天花粉、知母;消渴证属阴津不足者,配天花粉、鲜地黄、麦冬;内热消渴,口渴多饮,体瘦乏力,气阴不足者,配乌梅、天花粉、麦冬、党参、黄芪。

  4. 升阳止泻———热泄热痢、脾虚泄泻。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苔黄脉数,或湿热泻痢,热重于湿者,配黄芩、黄连、甘草;脾虚泄泻,配人参、白术、木香。

  【用法】煎服,10~15g。

  【注意】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止咳平喘多制用。

  本文摘自化工化学出版社出版,戴德银、黄茂涛、张德云主编的《常见病用药及诊断》。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