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半夏致49 例不良反应/事件--患者情况

2017-02-08 13:18:44化工化学出版社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夏、秋两季采挖,洗净,去外皮和须根。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是临床常用药物之一。但是生品有毒,因此有多种炮制品种。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夏、秋两季采挖,洗净,去外皮和须根。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是临床常用药物之一。但是生品有毒,因此有多种炮制品种。下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半夏”条目下几个不同炮制品的记载:

  【生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

  【法半夏】辛温,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姜半夏】辛温,归脾胃肺经。温中化痰,降逆止呕。用于痰饮呕吐,胃脘痞满。

  【清半夏】辛温,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用于湿痰咳嗽,胃脘痞满,痰涎凝聚,咯吐不出。上述3种半夏炮制品用量均建议为3 ~ 9克,生半夏建议外用。且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历代医家对半夏毒性的论述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草部下品,“味辛,平,有毒”。后世医家亦公认其毒性。晋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提到半夏“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

  宋代《证类本草》认为半夏“味辛,平,生微寒、熟温,有毒”。明代《本草蒙筌》提及半夏“味辛、微苦,气平,生寒熟温。沉而降,阴中阳也。有毒”。《本草汇言》认为半夏:“有小毒,入手阳明、太阴、少阴三经。”可见历代医家均认同半夏具有毒性。

  历代本草著作中关于对半夏毒性的认识,多集中在黏膜刺激性方面。早在《本草经集注》中就已经提到半夏“用之皆汤洗十许过,令滑尽,不尔戟人咽喉。方中有半夏,必须生姜者,亦以制其毒故也”,认为半夏对咽喉具有刺激作用,且生姜可以制半夏毒。《本草经读》认为半夏“其涎莶甚,激刺之力甚猛,故为有毒之品,多服者必有喉痛之患。”《日华子本草》认为半夏“味辛,麻舌”。

  除了黏膜刺激毒性外,《雷公炮制药性解》等著作中还提到了半夏对于脏器的毒性作用:“半夏味辛入肺,性燥入脾胃,中其毒者,口噤发吐。”并着重提到了半夏的肝毒性:“半夏上有陈涎,若洗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本草新编》在论述半夏化痰功效的同时提到了半夏的肾毒性:“半夏燥气之药,再耗肾中之气,气一耗,则火动水燥,不生精而生痰,势所必至,不特无益,反害之矣。”

  此外,历代医家对于半夏的禁忌证亦有共识,认为阴虚血燥者不可服用:“半夏古人立有三禁,谓血家、渴家、汗家也。”《雷公炮制药性解》中提到:“烦渴及血证勿用,惟气证发渴者不禁。”《本草纲目》云:“诸血证及口渴者禁用,为其燥津液也。”自南宋《卫生家宝产科备要》一书始,半夏被认为是妊娠禁忌中药,李时珍则认为“孕妇忌之,用生姜则无害”,进一步确认妊娠为半夏的禁忌证。

  检索1950年至2015年3月半夏致不良反应/事件文献,共检出18篇49[1-18] 例文献报道。详见表9-1。

  表9-1 病例文献统计

  发表时间文献数量病例数发表时间文献数量病例数

  1982 1 1 2003 1 1

  1991 1 1 2004 1 2

  1994 2 2 2006 1 6

  1996 1 1 2007 1 1

  1997 2 2 2008 1 1

  1999 3 13 2009 1 2

  2000 2 16

  一、患者情况

  在49例不良反应/事件中,男性35例,女性12例,2例性别不详。患者年龄最小2岁,最大59岁,详细年龄分布见表9-2。

  表9-2 患者情况统计

  年龄病例数

  <8岁4

  8 ~ 12 岁11[11]

  20 ~ 54 岁28

  55 ~ 63 岁3

  不详3

  本文摘自化工化学出版社出版,戴德银、黄茂涛、张德云主编的《常见病用药及诊断》。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