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临床用药相关知识--不同类抗菌药物给药频次有什么不同?

2017-01-04 09:21:31化工化学出版社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抗菌药物的给药频次应依据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特定。PK即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PD 即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PK/PD 旨在研究某一给药剂量的时间-效应过程。

  抗菌药物的给药频次应依据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特定。PK即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PD 即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PK/PD 旨在研究某一给药剂量的时间-效应过程。

  抗菌药物PK/PD理论是近年来相关研究的重要成就,通过该研究,抗菌药物可以分为浓度依赖性与时间依赖性两类,前者抗菌作用充分发挥需要药物在体内维持一定时间,后者则需要药物在体内有足够的量与浓度;因此,临床必须根据各种药物的PK/PD特性采用不同的给药方案,以达到合理用药目的。研究表明,反映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药理效果的PK/PD参数各不相同,就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而言,抗菌药物的杀菌效果主要与药物浓度有关,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此时AUC0~24/MIC能较好预测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实际上反映了进入人体药物总量与细菌间的相互作用,临床用药应注意给每日给药量,而给药次数在药量足够时可以减少,对每日一次大剂量给药者可简化为Cmax/MIC;相反,对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如β-内酰胺类,杀菌活性发挥需一定浓度药物维持较长时间,此时T >MIC能较好预测抗菌药物临床疗效,反映了细菌与抗菌药接触时间对药物效果的影响,这类抗菌药物也被称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研究表明,预期要取得较好临床疗效,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T >MIC 需要超过40%,喹诺酮类AUC0~24/MIC 必须高于125,氨基糖苷类Cmax/MIC最好在10以上。

  浓度依赖性及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特点及给药频次参见表2-10。

  表2-10 抗菌药物分类及特点

  抗菌药物类别PK/PD参数药物

  时间依赖性(短PAE) T >MIC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碳青霉烯类、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氟胞嘧啶

  时间依赖性(长PAE) AUC0~24/MIC 四环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氟康唑、阿齐霉素、唑烷酮类

  浓度依赖性AUC0~24/MIC或Cmax/MIC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达托霉素、酮内酯、甲硝唑、两性霉素B

  本文摘自化工化学出版社出版,戴德银、黄茂涛、张德云主编的《常见病用药及诊断》。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