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上海药品零售行业深陷“寒冬”

2012-12-05 21:17:27医药观察家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随着医改的深入,行业政策进入调整阶段,再加上市场的变幻,一些零售药店或因规模不大、采购成本较高、管理体系和自身配套服务不够完善等一系列原因,导致其运营成本过高,最终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危险局面。

  撤柜关店红火不再

  药品撤柜、药店关张,这几乎可以概括今年上海药品零售行业的部分现状。年初,开心人大药房有限公司9家门店悉数转手;宝丰大药房因经营困难已有两家关门;老百姓大药房进入上海8年发展近30家门店后因大势不景气而停止扩张;芝林药房目前仅寥寥数家门店维持运转;最早在上海打造出“过期药回收”概念的海王连锁药房、老牌国大药房,下半年以来也开始关闭、缩小门店范围。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上海零售药店所剩的两大巨头华氏和益丰,也不过是勉强维持。年初,益丰大药房当家人刘湘岳曾宣布今年门店数量预计可达120家;而前不久,刘湘岳公开表示,短期内暂时不再考虑收购发展新店,努力把手里的104家店维持好。

  以上种种现象,都折射出上海零售药店的困境。数据显示,今年1-3季度,上海大多数药品零售连锁商的销售额相比去年同期平均下跌20%。如果考虑到此前三年中行业整体态势,可以说上海药店从最繁盛时期至今已经历“四连跌”,上海药品零售行业正疾步跌入“冰点”。

  政策冲击几多利空

  针对上述现状,相关人士分析,除去消费不振外,导致行业整体“过冬”的原因,仍然与上海医药不分家的政策现状密切相关。保守统计,上海药品零售市场中,来自医院内药房的份额至少占了80%。刘湘岳表示,自去年6月上海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社区配药全部实现“零加成”,而药店由于近两年商业成本、用工成本同比上升15%,大多没有跟进降价,在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

  事实上,自去年7月起,上海外来人员的“综保”向“城保”转型过渡,原来主要在药房消费的外来人员每月20元的“综保”补贴开始流向医院。据不完全统计,仅这一项就将使零售药业一年流失12亿元。

  同时,为加强抗生素和感冒药的管理,今年相关部门还对药店零售药品实施了更严格的限方、限购政策。感冒药过去一次限购5盒,现在严控到2盒;抗生素过去可以凭病历卡登记购买,现在则必须严格按照处方售药,而今年以来医院处方外流的越来越少。“纯治疗性药品的销售,目前已经跌到了历史最低谷。”一家经济型大药房负责人透露。

  刘湘岳对此表示,从表面上看,上述政策限制了药品零售业的自由发展,但从民生角度而言政策错,根本问题出在迟迟未能推进“医药分家”,占据资源主导地位的医院垄断把持了八成以上的药品零售市场。

  转型蛰伏静侯时机

  困境之下,一些药房开始谋求转型突围,向快速消费日用品转型。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上海平价药房的产品结构中,药品所占比重已由8年前的90%以上,下降至如今的60%以下,在一些药店甚至不足40%。

  有业内专家分析,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多元化经营是药店发展的趋势,但同时也对药店在供应链、物流、仓储、资金运作等方面提出了更多要求。也有上海医药管理部门专家指出,药店还应该在深化医师服务上多下功夫,为用药者提供更多指导,而随着上海商务成本的上升,平价药店也要掌控好规模,才能给消费者更多实惠。除此以外,对于药品这类特殊消费品,更应该减少销售中间环节,更多让利于消费者。

  而对于上海药店的未来发展,一位医药商业政策分析专家预测,谁扛过了这一“冰点期”,谁就有望在下一阶段的“医药分家”改革中站稳脚跟。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