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多年“老朋友”也会出卖你

2008-08-09 00:25:0039健康网社区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近些年,多个曾被广泛使用的药物相继撤出市场。以治疗关节炎的药物万络为例,自1999年上市到2004年撤市,全球约有8400万人服用该药。

  但因为会增加服用者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万络最终被停用。今年,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药物泽马可又在多个国家撤市。最近,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又对降糖药物文迪雅发出安全警告。这一系列事件使许多患者,甚至医生心生疑窦:这些药物都是国际著名制药公司生产的,在市场上也已经销售了很多年,服药者成千上万,为啥还会“出事”,临床广为应用的其他药物是否也有类似的问题,发生这些事件究竟应该追究企业的责任,还是要归咎于科学不够发达呢?

  事实上,药物上市前需要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包括实验室研究、动物研究与临床研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仅临床研究就包括Ⅰ―Ⅳ期,药政管理部门会根据所有研究结果,客观评估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只有证明药物给患者带来的益处远远大于可能存在的风险,药品才有可能获准上市。所以,总体来讲,临床上的药品基本上是安全可靠的。但是由于药品研究过程存在以下四类局限,因此在研发阶段无法对其全部情况了解透彻,药品某些治疗作用还需要在上市后不断发掘,同时,其不良反应也需要严密观察。

  第一, 受试患者数量少。

  药物试验时纳入的患者数量有限,比如药品Ⅰ期研究仅包括几十名正常人,参加Ⅱ―Ⅳ期研究的患者也在几千例以内,从这些患者中发现一些发生率较高的不良反应,应该没有问题,但如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极低,在临床研究中就可能难于表现出来。对于这些不良反应,只有当药物上市并被大量患者使用后才能发现。

  第二,研究时间短。

  药物试验过程中的观察时间也是有限的,研究有一定的时间界限,不可能让患者终生用药,由此,一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的不良反应,在研究阶段也不会“显山露水”。比如,连续使用万络18个月后,才可能导致心脏不良事件,这是研究阶段不能发现的问题。

  第三,用药过程单纯。

  药品研究的过程也有一定特殊性,为了减少药物间的相互影响,药品临床研究时会尽量避免其他药物或治疗手段的干扰,也会把一些情况特殊的患者排除在外,如果药物不良反应,源自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或者仅见于特殊人群,就无法在研究过程中被发现。

  第四,远期不良反应无法发现。

  研究人员通常只能发现在研究阶段发生的不良反应,而对于研究结束以后才发生的远期不良反应,则无法统计。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孕妇使用反应停,胎儿出生后发现有海豹肢畸形,此时孕妇停药已经好几个月了。

  需要强调的是,药物的不良反应被不断发现,具有安全隐患的药品被撤出市场或者被提出警示,是科学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对药物安全性认识不断提高的结果,因此,大家不必对此过度恐慌。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可遵从药监部门的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调整用药,改变用药剂量或换用其他药物。

(实习编辑:周云霞)

更多精彩尽在药品频道!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