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中医药将失“中国身”?

2008-06-19 00:28:0039健康网社区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全球性的中医药热正在升温,然而在我国,作为国粹的中医药却日渐式微。有关人士呼吁:政府、社会及相关部门应切实采取措施,加大对中医药发展的扶持力度,避免中医药成为“博物馆”的展品和藏品。<br>

  中药市场十年萎缩十个百分点

  生活中常见这样的现象:患了感冒、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去医院,医生甚至是中医师也往往会开出一大堆抗生素,而流传千百年的中医良方川芎调茶散、感冒退热冲剂等却难登医院之堂;灵芝能够提高免疫力、有抑制肿瘤的作用已为社会公众所熟知,癌症病人时常会服用一些灵芝类的中药配合治疗,然而许多西医担心这类中药干扰手术和化学药物的治疗方案而弃之不用……

  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同样的病症,西医和中医不仅各有说法,还各行其道,有的甚至“针锋相对”,是图省事求速效,还是标本兼治着眼远期,叫患者如坠云雾,最后往往是“立竿见影”的西医占上风。

  统计资料也对中医药市场的衰退作了注脚:十年前,中药在中国医药市场上所占比例约为28%~30%,而2004年,我国2500亿元左右的医药市场规模中,中药仅占450亿、约18%的市场份额。

  “中药西化”问题多

  国家一直在倡导振兴民族医药,但效果却事与愿违。专家认为,根子还出在“中药西化”上。

  一是政府药品监管部门,包括西医在内,方方面面往往以西医药的理念来管理和研究中医药,如用西药的GMP生产质量标准来要求中药,以美国FDA的规范来衡量中药方剂的药性、配伍、用量,“大胆”对中医药实施“现代化的改造”,以此为名行“中药西化”之实。

  二是中医药人才极度匮乏。据统计,目前全国知名中医仅有300人左右,其中绝大多数已年逾古稀。中青年一代能把中医瑰宝传承、发展和光大的屈指可数。在现有的中医师资源中,许多人在学校学习期间,接受的就是西化了的中医教育。在一些正牌中医药高校,中有一半讲授的是西医课程,看中医经典书籍的机会少之又少。学生毕业后获取中医行医资格,也必须考西医课程。以致不少年轻中医师读不懂《本草纲目》、《黄帝内经》,对中药理法一知半解。

  三是受西药价高利厚的驱动。由于医药体制尚不完善,当前医生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处方上。药价的利润空间仍是众多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同样单病种的诊疗处方,中医的处方价通常只及西医处方价的几分之一、甚至相差十余倍。在上海的一些中医院或综合性医院的中医科,三成中医师在开方时有常用西药少用中药的习惯。

  中西之间少沟通

  除了中医药本身发展的“疑难杂症”外,中西医政策面等外部环境也极不平衡。上海看,不仅有19所中医医院、4所中西医结合医院和3所中医门诊部,而且,有104所综合性医院和90%以上的地段医院设立了中医科或中西医结合科,中医药发展的布局可谓颇具规模。但绝大多数综合性医院在扶持学科发展时,优先考虑的是西医学科,中医科只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专业中医诊疗机构在整个医药市场中,也不过是人力、财力、物力势单力薄的“弱势群体”,更谈不上有响亮的发言权。以肿瘤治疗为例,中医提倡手术、放化疗和中医药整合施治,而民间也大多选用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但在病人最为集中的大型医院却多持“中医无用论”而无法推广。

  随着“三医联动”改革的深化,以建设亚洲临床医学中心为目标的上海,各级部门对西医西药予以全方位的重视和扶持。而在贯彻实施上海市中医管理条例和中医发展规划上,落实的措施少且很难奏效,各地区发展和投入水平参差不齐,重西轻中的现象屡见不鲜。在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政策中,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中药的措施有的有名无实,有的力度不够。

  “洋中药”反客为主

  比照中医药在国内的现状,其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却在稳步上升。目前,英国有中医诊所3000家,仅在伦敦地区就有私人中医诊所数百家,每年有250万英国人采用中草药、按摩、针灸等疗法,耗费9000多万英镑。在法国,针灸诊所有2600多个,针灸师7000~9000人。荷兰有中医诊所1500家,接受针灸治疗的人数约占荷兰总人口的15%。美国的50个州中,已有44个州立法承认针灸,准予注册颁证营业,现有针灸师逾1.5万人。中医针灸诊所仅在加州就有800多家,每年有100多万人接受针灸疗法,有中草药专营公司400余家。而加拿大也有中医诊所3000家,每年销售中药金额1亿加元。澳大利亚有中医诊所2000多个,每年至少有280万人次曾进行中医诊疗。

  令人尴尬的是,在全世界每年中药贸易额以10%速度递增之际,排头兵却是从中国学艺的日本,占80%的份额;韩国也占10%,而在中药的发源地中国却仅占5%。近年来,日韩、东南亚及欧洲一些国家从我国低价购入原料药,再行提炼加工后高价返销中国市场。同时,外商加紧收集研究民间的中药秘方、偏方并申请专利。如牛黄清心丸是我国传统中成药,但若要生产其口服液和微胶囊的改进剂型产品,却要取得韩国人的同意,因为其早就在我国申请了发明专利。从1994年后,国外制药企业来华申请专利保护的数量逐年增长,包括日、韩、美、德、法、意、英、加等国,体现了他们的专利意识和医药战略的先导性和超前性。目前全球有70多个国家制定了草药法规,世界草药市场的年销售额正以年均10%~20%的速度递增。

  还中医药以“中国身”

  上海中医药研究专家章继浩建议,在市场前景广阔、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亟待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首先,中医教育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是正本清源之症结,关系到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在普及西医知识技能、追踪世界医学潮流之际,应加大对传统中医药学科教育的建设和创新。

  其次,倡导尊崇传统文化和中医中药的学术氛围,构建三大要素:一是价值认同要素。即强化对中医药发展的投入,真正提高中医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培育一批“中医药富翁”,提高社会各界对中医师、中药师的价值认同;二是药学服务要素。随着中药进入医保目录的增多和就医模式向“小病进社区、到药房”转变,要加强中药师、中药营销师及中药药学服务人才的培养,使百姓不出社区在药店就能获得标准的中药服务,从而熟知善用;三是明星企业要素。即培育和壮大现有的同仁堂、绿谷、胡庆余堂、雷允上等中医药品牌的品牌效应和规模实力,改变产业散乱零碎的状况,增强中医药产业的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

  最后,要为中医药的传承、弘扬和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经济通道。如对中医药科研新成果应提供临床实践的应用机会;筹建定向的中医药发展基金等。

(实习编辑:周云霞)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