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家庭纠纷,古冶区王辇庄乡智残妇女王玉红遭遇了丈夫离去,房产遭变卖等一系列变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无奈之下王玉红年逾五旬的母亲,一边支撑着整个家庭,一边为女儿踏上了维权之路。面对着维权道路上的种种坎坷,这个特殊的家庭,或许能够反映残疾人士在现实维权之路上的艰辛。
维权家庭的艰难生活
昨日,在第十八届国际残疾人日到来之际,记者前往古冶区王辇庄乡,采访了一直在坚持维权的王玉红及其家人。
三间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房子,四只家养的绵羊和几堆玉米,几乎成了王玉红及其家人的全部财产。昨日上午,当记者步入王玉红居住的院子时,她正蹲在地上剥玉米,言语中的不合逻辑,显露出这名年过三十女子智力上的缺陷。
“这些年我脑子里全是帮闺女维权的事,整天往外跑累的我腰也坏了。”拿着自己女儿3级智力残疾的证明,王玉红的母亲叶女士说,自从2005年女婿私下变卖房产不辞而别之后,她就踏上了为女儿维权的道路。
据叶女士介绍,由于自己和女儿均没有收入,全家人仅靠年过六旬的爱人每月千元的退休金和种地收入维持生活。自从女儿在2005年因家庭纠纷开始维权后,日常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平日要出去忙女儿官司的事情,地里的伙计只能凌晨4点就起来干,经常整天吃一顿饭。”叶女士哽咽地流下了眼泪。
采访中,叶女士告诉记者,这些年为了女儿房产和婚姻的维权,她曾找过当地法律援助部门,然而并没有任何实质结果。
民间援助的无奈困局
2007年,叶女士经亲戚介绍,找到了民间法律援助人士郑惠敏,开始了诉讼之路。
“我刚刚接手时,她们一家人生活十分困难,而且由于文化水平的局限,几乎不懂法律知识。”郑惠敏说,开始时他也曾建议过叶女士和王玉红求助法律援助部门,但看到母女俩屡次求助无果,他便承担起诉讼代理的工作。
面对残疾人的代理诉讼,郑惠敏在实际忙碌中也遇到了许多无奈。“王玉红几乎无法沟通,对于她本人遭到的权利侵犯也没有概念,这个情况一度让我感到十分无奈。”郑惠敏说。
此外,经济困难也让郑惠敏的代理诉讼之路变得更加艰难,为了减轻王玉红的压力,诉讼期间郑惠敏有时不得不自费帮助她们维权。
2008年底,经过一年的艰难维权,法院终于将遭到丈夫变卖的房产判决给了王玉红,并于今年4月执行。“房产方面的利益总算是得到了维护,但婚姻方面的权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郑惠敏说。
残疾人维权逐年增多
事实上,对于残疾人在维权道路上的坚持,王玉红仅仅迈出了第一步。昨日下午,记者从唐山市残疾人联合会获悉,近年来唐山市残疾人维权意识正在逐年增强,然而实际中的维权道路却并不平坦。
“唐山市残联受理的法律援助,2006年为20件,2007年为26件,2008年增长到了230件,残疾人的法律维权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唐山市残疾人联合会组联部的王女士说。
据王女士介绍,在实际工作中,残疾人维权往往面临着收入困难、取证困难等困境,难以维护自己的权利。
此外,社会对于残疾人的固有成见也成为了残疾人在正常维权道路上无形的阻力。“对于残疾人的照顾这些年来有所提高,但具体执行标准上还是有所欠缺。”王女士说,作为残联工作人员,她希望人们能在国际残疾人日即将到来之际,对于残疾人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能够更多的关心,用全社会的关爱来维护残疾人的合法利益。
(责任编辑:郑柏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