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医生,请你“口”下留情

2010-03-18 01:59:00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随着医疗改革的展开,医患关系的“话题”被炒得沸沸扬扬。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医患关系成为医药卫生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有新闻称其热度甚至超过公立医院改革

  随着医疗改革的展开,医患关系的“话题”被炒得沸沸扬扬。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医患关系成为医药卫生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有新闻称其热度甚至超过公立医院改革。

  “等半天说三句话”怎不让人气恼?

  尽管对于医患关系的种种,从不同的媒体上和不同的人员口中来看,还是各有各的理,但其大致的缘由等情况,大众还是能看出个大概的。医患关系开始于诊室的交谈,诊室中医生由于太忙,每天要接诊几十个患者,给每个患者的时间不到五分钟,于是,很多患者等了半个钟才轮到,但医生们不仅没有详细询问,也没有耐心听患者详细诉说,就诊的模式最后简化到:医生匆匆写病历、匆匆开检查单、匆匆开处方。病人还没开口问问题,下一个病人已经被叫进诊室了。如果你硬要咨询,兴许医生还不高兴了呢。试想“等半天说三句话”怎不让人气恼?

  医生的“不爱说话”不仅表现在诊室里,在住院部也是常见,而且因为这个甚至导致患者承受致命的打击:刚做完手术的老人,出院当天小孙子来接爷爷回家,老爷子一高兴就弯腰抱起迎面跑来的小孙子,结果病症复发去世;同样是刚做完手术,家人接老人回家抬着担架上6楼,由于忽上忽下不停摇晃,老人冠心病复发,抢救无效死亡……我想,事后这些医生一定很自责,如果当时早一点说明术后的注意事项,这些悲剧很可能就不会发生了。但世上如果有后悔药,要警察干嘛?

  “四句话说死病人”,医生该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

  话说,一位从乡下长途跋涉历经风波要到县城看病的大爷,好不容易凑了点钱,到他认为“水平最高”的县医院,终于挂上一位专家的号。一见面,这位专家看了看他的检查报告,第一句话:“你来晚了。”第二句话:“没治了。”接着第三句话:“回家吧。”到这时,大爷精神已经几近崩溃,急忙央求医生,说:“大夫,您给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求求您了。”这时医生口中蹦出第四句话:“你早干什么去了?”为什么叫“四句话说死病人”?因为这位大爷由于医生不负责任的话,还没走出医院的大门,生命就已经结束了。这是被各大论坛转载无数次的真实例子。北京一医院的副院长说得对,这种医生应该重新审视一回自己的职业!

  而在门诊部里,每天也都在上演同样的事情:一个60多岁的老妇人。“哪里不舒服?”医生不怒自威。妇人显然被医生吓到了,有点战战兢兢:“呃,早上起来,这个膀子,不舒服。”医生捏了捏肩臂:“痛不痛?”“不痛。”“酸不酸?”“不酸。”“不痛不酸你来看什么?”搞到那位妇人不知如何是好,这时,陪同的人忍不住插嘴:“是不是僵?”这时妇人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连忙说“是是,就是“僵”!早上起来,整个膀子都“僵”!”于是,医生低头开了处方。人其实是种非常复杂精密的生物,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自己分析得头头是道,病人到医院是来寻求救助的,然而他们可能说得不清楚,所以医生能不能让自己的语言再精致一点,再仔细推敲一点?

  医生不该是“两片医生”

  古希腊一位著名的医生,希波克拉底说过:医生的法宝有三样:语言、药物和手术刀。其中“语言”被排在第一位,医患之间的交谈,从进入诊室的时候正式开始,也奠定了医患关系的基础。笔者查了一下资料发现,现代心身医学研究有很充分的证据表明,医生的语言会对患者起到一种暗示作用,语言沟通的好坏,会影响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感觉和评价,可以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当然,也可以让患者感到无助、绝望乃至最后走向死亡之旅。

  如果丢了恰如其分的“语言艺术”,医生就只是一个“两片医生”:药片和刀片,见了患者就是配药和开刀。如果是这样的医生,谁说不可能再出现第二个“四句话说死病人”的事件?

  “言不在多,有爱则灵”

  尚记得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大医精诚》里讲到:“凡大医治病,必定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行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一位优秀的医者,一定是具备高尚医德的“白衣天使”。优秀的医疗技术、高新的医疗设备,并不总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但医生良好的语言,积极的暗示,却不是药物胜似药物,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还能让他更加积极配合治疗。

  对于医生的语言伤及患者,人们在痛斥医生的医德时,也有人归咎于目前不健全的医疗制度,导致医生给患者的时间太少,这些说法和观点并非没有道理,但问题是面对如此大的道德压力,为什么有的医生依然随时点燃这根医患矛盾的导火索?其实,医患关系很大程度上是被语言所决定,这是很多医务人员的共识,但让医生转变对疾病的态度,用一种理性谦卑的态度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对患者谨慎用语,这才是当下值得改进的地方。

  笔者认为,医生“言不在多,有爱则灵”,见到患者,其实一个微笑,一次点头,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建立起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信任。而医生主动向患者解释,用最短的语言、最轻的语言表达清楚,并让患者理解,甚至另辟其他沟通途径,都未尝不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胸心血管外科王天佑医师表示,作为医生,最重要的是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笔者感想,医生提高自己的修养,对患者以诚相待,患者和医生的关系应该是非常和谐的。

  不健全的体制,医生处尴尬境地

  医患关系这几年愈演愈烈,但笔者认为不能一味把责任推到医生身上,至少片面强调医德是无济于事的,这种现象有更深层的体制根源。目前尚不健全的医疗机制让医生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医生的工资与医院的收入挂钩,医生只能在这个体制下向现实妥协,导致部分医生没有将患者的利益摆在首位,甚至像商品一样处理。而现在以药养医要废除,那么公立医院的收入就只有政府收入和服务收费这两种,如果相关部门没有解决好公立医院的补偿难题,公立医院的大厦恐怕支撑不起来,而医生依然被置于尴尬处境,那么医患关系的改善便依然停滞不前。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目前门诊量最多的医院是三级甲等医院,如果能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加强基层和社区医院的力量,提高医疗质量增加信誉,加强宣传,把病人逐步分流回基层医院,这样不仅能减轻三甲医院的压力,更能给病人增加门诊看病时间。笔者相信在时间充裕的条件下,医生是很愿意为患者解答疑问的。另外针对我们说的“等半天说三句话”,是不是我们可以更好地推行预约挂号制度,这样既能减少病人等候的时间,也能保证每个病人的诊疗时间能相对长一点,以促进医患关系的互动,更好地解决医患矛盾。

  另一方面,现行的医学教育制度缺乏人文教育。不管医疗的体制如何如何,为患者看病的始终是医生。医生消极的言语和行为暗示是产生医源性疾病的原因之一,所以一个称职的医生,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医疗技术,还要有良好的素质和个人修养。

  医患关系的构建有赖患者的理解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的时候医患关系的维系也需要患者的理解和包容。笔者相信所有医生都希望能治好患者的病,但鉴于目前的技术手段,很多疾病还不能够获得患者满意的治疗效果,医生每天接诊的病人太多,给每位病人的时间也很少,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应该学会给医务人员多一点包容和理解。

  古人讲:“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话用来形容医生的语言对患者的影响真是再贴切不过了。医生的语言是治疗的金钥匙,只字片语可能就会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毅力,给病人以关爱和希望。而医患之间的交谈是双向的,患者从中可以确认医生的技术和人格是值得信赖的,而医生获得患者信任的同事就是治疗的开始。英国医生巴德也说过:“医生和患者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治病必须将患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看病不仅仅靠药。战胜疾病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活动,它需要情绪、心理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支持,医患之间的协调和信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所以,不论有多少理由和说辞,披上白大褂,你就得为你的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负责任。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郑柏锋)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王天佑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胸外科

1963年北京医学院(北医大)医疗系毕业,三次赴阿根廷进修。现任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学会主任委员、普胸外科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委员(曾任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杂志、外科杂志、胸心血管外科杂志、心血管病杂志、中国肺癌杂志等六种核心杂志编委。卫生部医疗鉴定委员会委员。 从事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四十年余年,现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为胸心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特别在肺癌等普胸外科经验丰富,技术精湛,利用现代技术综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为全国著名胸外科专家,被北京市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在国内首次完成“动力性心肌成形术”,在扩张性心肌病、慢性心衰的外科治疗成果突出。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卫生部二等奖二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项,二、三等各一项,论文60余篇,专著4部。 专业特长: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等胸部肿瘤的外科治疗;成人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及大血管病。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