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专家:吃药防甲流是负担

2009-12-19 04:26:00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笔者带着满腹疑惑采访了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王小宁院长后,才真正将对甲流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很希望广大网友也能从中受益,正确看待甲流、战胜甲流。<br>

  笔者一直认为,我和甲流一定曾经打过照面,无论是一个月前我发着高烧戴着口罩到医院就诊的时候,亦或是在拥挤的地铁上和一个个陌生的脸孔面对面的时候。我也曾经被那种恐惧的感觉淹没过,尤其是看着新闻报道中与日俱增的感染人数和死亡病例时。直到近日,笔者带着满腹疑惑采访了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王小宁院长后,才真正将对甲流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很希望广大网友也能从中受益,正确看待甲流、战胜甲流。

专家:吃药防甲流是负担


  王小宁,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免疫学及生物技术研究20余年,现任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院长同时还是国家资深新药评审专家,亲自参加了第一个甲流H1N1流感疫苗的评审会。

  快速筛查试剂盒 3—10分钟“揪出”甲流病毒

  由王小宁院长领衔的广州市防控科研组成功研制出的甲型H1N1流感快速筛查试剂盒,目前在大规模现场筛查甲流病患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个试剂盒的检测机制是怎样的?具备哪些优点?王院长给我们做了详细介绍。

专家:吃药防甲流是负担


  流感的检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核酸检测,另一类是免疫检测。无论是SARS病毒还是这次的甲流病毒,实际上都是RNA病毒,RNA很不稳定,容易降解,如果采用核酸检测,不仅需要特殊的设备和较长的时间,而且临床上有可能因为RNA降解而使检测结果出现假阴性。免疫检测则不同,它主要是通过抗原抗体的反应检测体液中的抗体或抗原性物质,甲流快速筛查试剂盒就属于这一类。它灵敏度高,不受任何设备条件的限制,凭肉眼就可以判断结果,而且检测时间只需3—10分钟。

  王院长坦言,对于甲流的控制,现场检测显得十分重要,甲流快速筛查试剂盒特别适合大规模的现场筛查,尤其是边远地区还有院校等地的筛查。

  但王院长强调,出现高烧和严重症状的一定要先到医院就诊。说到这里,王院长告诉了记者一个小故事:华工有一位老师的小孩高烧超过四十度,但是她不敢去医院,怕一检测发现是甲流,小孩会被隔离,因此就想向王院长拿一个试剂条检测一下。对这种做法,王院长十分反对:“很多人都抱有这个心态,因为怕被隔离不愿意去医院,耽误就诊就是这么来的。其实,别管是不是甲流,治疗才是最重要的,等到自己不能处理的时候再去医院,往往就已经晚了。”

  盲目吃药预防 徒增心理负担

  随着甲流疫情的加重和死亡病例的不断增加,市民的预防意识空前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投奔选购感冒药的洪流之中,此举的结果就是药物成了新宠,药店跟着受益无穷。那么,市民又从中得到了什么呢?王院长的回答一针见血:心理负担,仅此而已。

  王院长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甲流和以往的季节性流感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包括病死率等方面,社会在面对甲流,包括其它疫情时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恐慌,其实盲目吃药预防是根本没必要的。”为了让广大网友更好地理解,王院长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很有名的免疫学家在很多年前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有关细胞凋亡的实验,他采取离心等方式对大白鼠进行极度的惊吓,然后立即处死动物,再将大白鼠脾脏中的淋巴细胞提取出来做检测,发现有50%的淋巴细胞已经凋亡了。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一半的淋巴细胞凋亡了,通俗一点可以理解为,一半的免疫力没有了。这就是恐慌的结果。

  同样的道理,在面对各种疾病疫情时,人如果过分紧张,就会造成群体应激能力下降,从而对疾病产生更大的易感性。王院长直言:“我们先不论吃感冒药预防到底有没有用,也不论这会增加多少身体上和经济上的负担,首先抢着去买这些药的市民心里肯定是充满恐惧的。但是大家想一想,每个人每年平均也要感冒一两次,那是很正常的,吃药干什么,可以说到目前为止,那些感冒药只能用于发病后减轻症状,是起不到预防作用的。”

  最近盛传的大蒜、辣椒能预防甲流,也纯属“跟风”,是毫无科学依据的,王院长一语中的:“如此一来,所有的预防措施到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让你比别人更容易被感染。”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