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标签:左归丸
相关标签:中药辨识右归丸中药补肾中药
  • 教你区分归丸“左”与“右” 2008-6-27药品

    左归丸与右归丸是两种常用中成药,其名称仅一字之差,而功效却各有不同。那么,两者的组方和功效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下面,特分别加以简介。

    查看全文>> 标签:左归丸病因右归丸区别病因
  • 女人阴痿了 怎么办 2008-3-3中医

    至于阴痿的治疗,可用中医疗法,属于肾阴虚者可用左归丸加减,属于肾阳虚者可用右归丸加减,属于痰湿者,用健脾化痰,温阳利温法,属于心肾不交者宜健脾肾。

    查看全文>> 标签:治疗中医阴痿中医治疗妇科
  • 补肾名方 左归丸右归丸 2007-12-26中医

    有人说,治疗肾虚,男左女右,男服左归丸,女服右归丸。这种说法对吗?在治疗肾虚时到底该如何选择用药呢?

    查看全文>> 标签:中药补肾方剂中药
  • 保肾名方,左右归丸 2007-10-17肾病

    有人说,治疗肾虚,男左女右,男服左归丸,女服右归丸。这种说法对吗?在治疗肾虚时到底该如何选择用药呢?

    查看全文>> 标签:左右归丸保肾肾病预防保健
  • 第一节 补肾滋肾 2007-9-8中医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妇女发育到一定时期,肾气旺盛,天癸成熟,冲任通盛,才有月经和孕育的可能:若肾气不足,冲任亏损,就会发生经、带、胎、产、杂诸方面的疾病。所以补肾滋肾是治疗妇科病的一个重要原则。同样是早婚多产、房事不节,但由于体质的不同,有的损伤了肾气,有的损伤了肾阳,有的则损伤了肾阴,因此在运用补肾方法时,又有平补、温补、滋补之分。(#画中画广告#)一、补肾益气...

    查看全文>> 标签:中医中医教材书籍教材中医妇科治疗原则中医
  • 腰痛 肾虚腰痛 2007-9-5中医

    症状:腰痛以酸软为主,喜按喜揉,腿膝无力,遇劳则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偏阳虚者,则少腹拘急,面色光白,手足不温,少气乏力,舌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则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画中画广告#)治法:偏阳虚者,宜温补肾阳;偏阴虚者,宜滋补肾阴。方药:偏阳虚者以右归丸为主方温养命门之火。方中用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培补肾精,是为阴中求阳之用;杜仲强腰益精;菟丝子...

    查看全文>> 标签:经络肢体病证中医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教材腰痛中医症状诊断
  • 痿病 现代研究 2007-9-5中医

    1.辨证论治张氏辨证论治多发性神经根炎20例,肺热型用养阴清肺汤加减;湿热型用加味四妙汤加减;寒湿型,一般用羌活胜湿汤加减,初期用麻黄加术汤加川乌、草乌,中焦寒湿改用附子理中汤;脾虚型用清暑益气汤加减;肾虚型用痿证方(熟地、寄生、山萸肉、玄参、石斛、川断、沙参、麦冬、五味子)加减。均日1剂水煎服,15剂为1疗程,一般3个疗程。结果:痊愈9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1例[陕西中医19n;15(11...

    查看全文>> 标签:痿病经络肢体病证中医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教材中医
  • 虚劳 肾阴虚 2007-9-4中医

    症 状:腰酸,遗精,两足痿弱,眩晕,耳鸣,甚则耳聋,口干,咽痛,颧红,舌红,少津,脉沉细。(#画中画广告#)治法:滋补肾阴。方药:左归丸。本方具有较强的滋补肾阴的作用。方中以熟地、龟板胶、枸杞、山药、菟丝子、牛膝滋补肾阴;山茱萸、鹿角胶温补肾气、助阳生阴。遗精,加牡蛎、金樱子、芡实、莲须固肾涩精。潮热、口干、咽痛、脉数为阴虚而火旺,去鹿角胶、山茱萸,加知母、黄柏、地骨皮滋阴泻火。五脏的阴虚在临床上...

    查看全文>> 标签:气血津液病证中医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虚劳教材中医
  • 遗精 肾虚不固 2007-9-4中医

    症状:梦遗频作,甚至滑精,腰酸膝软,咽干,心烦,眩晕耳鸣,健忘失眠,低热颧赤,形瘦盗汗,发落齿摇,舌红少苔,脉细数。遗久滑精者,可兼见形寒肢冷,阳痿早泄,精冷,夜尿多或尿少浮肿,尿色清,或余沥不尽,面色觥白或枯槁无华,舌淡嫩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画中画广告#)治法:补肾益精,固涩止遗。方药:左归饮合金锁固精丸、水陆二仙丹。左归饮中熟地、山茱萸、枸杞子补肾益精;山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补后天...

    查看全文>> 标签:肾膀胱病证中医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教材遗精中医症状诊断
  • 眩晕 现代研究 2007-8-31中医

    辨证治疗(#画中画广告#)1.辨证论治徐氏辨证治疗60-76岁老年眩晕患者165例,肝阳上亢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痰浊中阻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肾精不足方用左归丸或右归丸加减,瘀血阻络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疗程为4—6周,总有效率92.7%。并认为老年性眩晕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疗上在调肝、健脾、益气、养血、理气、化痰的同时,补肾填精、活血化瘀应贯彻始终[新中医1998;(6):61]信2.治...

    查看全文>> 标签:心脑病证病因中医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教材眩晕中医治疗用药病因
39健康网 - 中国第一健康门户网站 Copyright © 2000-2011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