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专家教你正确服用不同类型的片剂

2012-05-25 09:26:00生命时报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在人们吃的药品里,近一半是片剂。它们除了大小、形状、颜色不同外,构造也很不一样。如果服用方法不当,很难发挥最佳疗效。

  在人们吃的药品里,近一半是片剂。它们除了大小、形状、颜色不同外,构造也很不一样。如果服用方法不当,很难发挥最佳疗效。本期,我们邀请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剂教研室主任黄绳武教授、卫生部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实验室学术带头人顼志敏教授、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王章阳等权威药学专家,为大家介绍常见的几种片剂有何区别,以及服用时的注意事项。

  普通片

  有刻痕能掰着吃

  片剂的诞生已有170年。最先出现的就是目前常说的普通片,是将药物和或多或少的辅料(又叫赋形剂)混匀、压缩制成片剂。辅料多会用到淀粉、蔗糖、糊精等,它们虽然不能治病,却能通过影响药品溶解、被吸收的速度,从而影响药效。甲硝唑片、维生素B6片等都属于普通片。这类药片生产成本低、质量比较稳定,如果药品上有刻痕,还可以掰开或碾碎服用,方便医生灵活调整用药剂量。

  不过,普通片也有缺点,如起效较慢、婴幼儿和吞咽困难者服用不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86年,法国爱的发公司研制出一种新剂型“口腔崩解片”。制作这种片剂时,先要把药粉制成“微球”,再添加甘露醇、山梨醇等易溶性辅料。患者只要把药片含在嘴里,它在30秒内就能自动崩解成无数个微粒,迅速被吸收。这一剂型适合精神病、老年痴呆症、癫痫卧床不起的病人,以及老人、孩子服用,日益成为欧美病患的首选制剂。2004年,我国也有了第一个口崩片——治疗哮喘的沙丁胺醇口崩片。

  糖衣片

  国外基本淘汰

  给普通药片包上一层衣膜,统称为包衣片,主要有糖衣片、薄膜包衣、肠溶片等。

  传统的包衣片剂多是糖衣片,顾名思义,就是给药片穿件“甜味外套”,以掩盖药的苦味。但由于这种制剂的辅料会使用大量滑石粉,对药物有效成分的比重影响较大,近年来,欧美等国家已基本淘汰了这种剂型,取而代之以薄膜包衣片。

  薄膜包衣片的“外衣”不再使用较为粗糙的“糖衣”,改用羟丙甲纤维素等高分子材料。与糖衣片相比,它们拥有更多的优点:防潮、避光、隔绝空气,以增加药物稳定性;改善外观,便于识别;坚固耐磨,不易开裂;能抗湿抗热,可提高产品质量,延长药品的有效期等。

  肠溶片

  必须整片吞

  普通药片的吸收过程和食物类似:顺着食道一路下行,从胃到肠。进入胃后,在胃酸的浸泡和胃壁的蠕动下,药片被碾磨、腐蚀,变成粉末后被“消化”。随后,大部分药粉进入肠道,逐渐被吸收。

  肠溶片的设计原理,就是要打破上述过程。它给药片穿了一件抗胃酸的“防弹衣”,在胃里不会被消化,只有进入肠道的中性环境,药片彷佛感觉热了,才会主动脱掉“防弹衣”。如此,其中的药物成分才能被碾磨、吸收。研发肠溶衣片的目的有二:

  一是保护胃黏膜。比如,阿司匹林伤及胃黏膜会诱发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疼痛等不良反应,而肠溶片可以安全通过胃部,进入肠道。

  二是保护遇酸易“受害”的药物。遇胃液会变质的药物,如酶制剂;在肠道发挥作用的,如肠虫清;抗胃酸的拉唑类药物等,都需要制成肠溶片。

  肠溶片最怕“外伤”,“防弹衣”若有了割痕,或被切开,就会让胃酸有机可趁。后果要么是失效,要么是增加对胃部的刺激。所以,肠溶衣片必须整片吞服。

  口含片

  舌上舌下要分清

  口含片因其含服的位置不同,可分为舌上、舌下两类。

  前者宛如带有药效的“润喉糖”,如西瓜霜润喉片、草珊瑚含片等,有局部消炎、杀菌、收敛、止痛等作用,多用于治疗口腔及咽喉疾患。使用时,应含在口腔或颊部,让其溶解,不要咀嚼。在药物溶解后的半小时内,不能吃东西、喝水或吸烟。

  舌下片是将药片放在舌头下面,由舌下黏膜直接吸收而发挥全身作用。最为百姓熟知的,就是硝酸甘油舌下片。含服时,要紧闭嘴巴,尽可能在舌下长时间保留一些唾液,以帮助药片溶解。服用硝酸甘油片后,至少5分钟内不要饮水。

  咀嚼片

  不用水就能吃

  父母们教孩子吃饭,总不忘说:嚼细了再咽,好消化。有些药物也需要“嚼细了”,才能充分溶解、吸收。这就是咀嚼片。

  吃咀嚼片的过程,就像在吃不同口味的糖果。这是因为,咀嚼片常常会加入甜味或略带酸味的矫味剂,如蔗糖、乳糖、单糖浆等。有时还会添加甘露醇、山梨醇,这是制作薄荷味口香糖常用的原料。这样的咀嚼片吃起来满嘴凉爽的感觉,更方便吞服。即使在缺水条件下,也能按时用药。

  众多研究表明,咀嚼片在治疗各类疾病上,具有颇多实用性和有效性。像常用药阿司匹林是率先做成咀嚼片的品种之一。阿司匹林普通片对胃黏膜刺激较强,肠溶片起效较慢,而咀嚼片经口腔黏膜吸收,不但可降低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还能迅速起效。

  泡腾片

  会冒气泡的药

  泡腾片看上去并不出众,可它一旦进入水中,即刻冒出大量气泡,上下翻滚,还会像汽水发出沙沙声响,水中的碳酸味能掩盖药片的苦涩。这种药型深受儿童和吞咽有困难者的欢迎。由于药物成分能迅速分解成微小颗粒,更易被人体吸收,药效明显,特别适用于需要迅速起效的药物。

  要强调的是,泡腾片需要放在温水里溶化。服用后半小时内不要喝茶,以免茶碱干扰药效。而且,泡腾片不能直接放入口中吞服,否则会造成口腔不适、反胃、呕吐等。

  分散片

  包装破损会变质

  分散片和泡腾片有异曲同工之处,也能在水中迅速崩解,差别仅在于不会产生气泡。若着急服药,手边又没有水,有些分散片可以与果汁、牛奶等同服,也可以吞服、咀嚼、含吮。

  分散片在19℃—21℃的水中,3分钟内就能完全分解,大大提高了药物的吸收度。这样一来,药物起效时间就会明显缩短。尤其是一些中成药,制成分散片后,能大大提高药物发挥作用的时间。它多用于难溶但要快速起效的药物。常见的有阿奇霉素分散片、百优解(盐酸氟西汀分散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分散片吸湿性强,对包装材料和储存环境的阻湿要求更高。如果用药时发现包装已经破损,药片胀大了,说明已经变质,就不能再吃了。此外,分散片生产时,要将原料药进行微粉化处理,增加了生产工序,成本也略高于普通片。

  缓释片

  掰开吃,易中毒

  在有些药物的包装上,写着“SR”的字样。这代表是“缓释片”,也可称为SR药。

  缓释片是个盛装的“美娘子”。进入肠胃后,它会缓慢地一件件褪去华服,展现出多彩的一面。因此,它比普通片释放得更持久,不仅提高了长期作用的疗效,也大大方便了患者。有些疾病需要在24小时内多次服药。若采用缓释片,可以从每24小时用药3—4次,减至1—2次。这显著提高了服药依从性,尤其适用于需长期治疗的慢性病患者。

  此外,由于缓慢释放,病情波动少了,用药总剂量也变少了,可谓是“小投入大回报”。它还能延缓胃肠黏膜对药物的吸收,具有胃肠道刺激小等优势。

  到2007年末,我国市场上有498个缓释制剂,例如治疗中老年支气管哮喘、肺心病的氨茶碱缓释片,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的硝苯地平缓释片,以及降糖药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等。

  多数缓释片不能碾碎或掰开服用。否则,药物会迅速释放,一则达不到长效治疗的目的,二来可能引起药物浓度骤然上升,造成药物中毒。

  控释片

  最聪明的药

  控释片是缓释片的“升级版”,是对药物释放要求最高的剂型,享有“最聪明的药”之美誉。

  控释片有一件“坚硬的盔甲”,消化液只能在上面打个洞,让里面的药缓慢、匀速、恒量地释放出来。肠胃不好的人,还能整片地将药物排出体外,如此一来,血药浓度更平稳,也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

  多数情况下,缓释片和控释片的区别不明显。但涉及到对剂量要求严苛的药物,如洋地黄毒甙(强心剂)、硫酸吗啡(镇痛药)等,差异就显现了。这些药物的使用剂量和危险剂量较接近。若掌握不好,“治病”就可能变成“致命”。而有了控释片,药物起效剂量可以得到较好的掌控。

  如今,临床上有不少治疗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的药物,采用了控释剂型。最初的控释片不能揉碎、掰开后服用。但随着研发技术提升,这个技术障碍已经被迈过去了。值得一提的是临床使用较多的硝苯地平控释片,它表面就有一道划痕,患者可以遵医嘱掰开服用。

(责任编辑:黄少然)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