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肝癌是个“哑巴癌” 损伤高达70%后才有感觉

2018-09-25 21:47:48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原发性肝癌全球每年新发病例85.4万,中国46.6万,约占全球的55%。针对我国超过80%的肝癌患者有乙肝病史的情况,秦叔逵教授指出,“大陆即将上市的仑伐替尼在中国患者中的中位总生存期可达到15个月,在乙肝诱发的肝癌患者中尤其出色,非常适用于中国肝癌患者,成为我国晚期肝癌患者全新的治疗选择。”

  9月21日,第21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8年CSCO学术年会在厦门举行。会上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原发性肝癌全球每年新发病例85.4万,中国46.6万,约占全球的55%。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解放军八一医院副院长兼全军肿瘤中心主任秦叔逵教授指出,肝癌起病隐匿,进展迅速,很多患者因确诊时处于疾病晚期而丧失了手术机会。但可喜的是,会议期间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发布了仑伐替尼获批消息,也就是说适合中国人的肝癌靶向药即将上市!

嘉宾共同见证乐卫玛中国获批(左起:冯艳辉、周俭、李进、樊嘉、秦叔逵、韩国宏、冈田安史)

  肝癌是个“哑巴癌“ 早期难发现

  我国是肝癌大国,平均每67秒就有一个人被诊断肝癌。据2018年发布的《中国肝癌大数据报告》显示,原发性肝癌全球每年新发病例85.4万,中国46.6万,约占全球的55%。这意味着,中国以全球18.5%的人口,却认领了每年全球约55%的肝癌新发病例。

  然而,这些新发病例中大多数患者都是中晚期。“肝脏是唯一一个没有痛感神经的器官,只有损伤高达70%后才有感觉,换句话说,肝是个有病不哭有痛不叫的‘哑巴’,肝癌也就成了最难在早期发现的癌症之一。”会上,秦叔逵教授和大家交流时提到,很多患者确诊时已经是肝癌中晚期了。

  因此,预防肝癌最好的办法就是早发现早治疗。当身体出现这7种情况时就得留心了。没理由地感到疲倦乏力;莫名出现消瘦;消化道症状:暧气、消化不良、恶心、腹泻、食欲减退、腹胀等都是肝癌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发热:中低度发热现象,尤其是在夏天,在37.5~38.5摄氏度,一般持续3~5天;出血倾向:在早期的肝癌患者中,常发生牙龈出血、皮下淤斑等出血倾向;胸闷咳嗽;肝区疼痛。

  多学科联合治疗 延长患者生存期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介绍说,肝癌的治疗手段主要有手术、射频消融、介入、靶向药治疗等多种方式,其中,以肝切除术为代表的外科治疗仍是肝癌首选治疗方法。但近年来的临床总结发现,单一手术切除在提高肝癌临床疗效方面到达了瓶颈阶段,而且术后复发率仍然较高。他指出,开展联合治疗将会弥补这一不足。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 樊嘉致辞

  而对于我国大约70%的肝癌患者在确诊时就已经无法接受手术切除或肝脏移植疗法。对于晚期患者,靶向治疗是一个好选择,由索拉菲尼和仑伐替尼为代表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则更有针对性,能够定位病变位点进行治疗,同时也不会对正常细胞造成太多损害。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 秦叔逵致辞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主任 韩国宏致辞

  针对我国超过80%的肝癌患者有乙肝病史的情况,秦叔逵教授指出,“大陆即将上市的仑伐替尼在中国患者中的中位总生存期可达到15个月,在乙肝诱发的肝癌患者中尤其出色,非常适用于中国肝癌患者,成为我国晚期肝癌患者全新的治疗选择。”

  介入治疗是目前公认的姑息性治疗最常用的方法。韩国宏教授指出,TACE是我国肝癌患者中应用最广泛的介入治疗方式,但是单纯TACE术后复发率较高,长期生存率不佳,患者不妨采用和靶向药联合治疗的方式治疗。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樊嘉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肝肿瘤外科

樊嘉,男,主任医师,教授,肝肿瘤外科,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副主任、上海市肝肿瘤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外科学会肝脏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医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委员、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会员、FellowshipofAmericanCollegeofSurgeons、美国临床外科学会(SSO)会员及国际肝胆胰协会委员。担任《中华消化外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肝胆胰外科杂志》、《腹部外科杂志》、《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肝胆外科杂志》、《消化外科杂志》、《中国临床医学杂志》等15本杂志副主编、编委。  1995年毕业于原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1997年首批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1999年-2000年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匹兹堡大学移植中心从事肝移植及肝脏外科临床研究。2005年入选“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及“上海市百名领军人才培养计划”。2006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  擅长肝脏肿瘤外科诊疗及肝脏移植,累计完成5000余例肝肿瘤手术,其中疑难、危重、复杂肝肿瘤手术2000余例次,对难切性肝癌包括巨大肝癌、肝门区肝癌、尾状叶肝癌、累及下腔静脉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腔静脉癌栓肝癌及累及周围脏器肝癌的联合脏器切除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创肝癌门静脉癌栓多模式综合治疗技术,使伴门静脉癌栓的晚期肝癌由不可治变为部分可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截至2009年7月,完成肝脏移植800余例,其中包括亚洲首例成人肝心联合移植、中国首例经典劈裂式肝移植术、上海市首例成人-成人右半肝活体肝移植、上海市第一、二例成人-儿童活体肝移植、国内年龄最小及国际年龄最大受体肝移植、肝肾联合脏器移植术等,技术难度及疗效均达国内领先水平。对肝癌肝移植进行了系统研究,确立了适合国情的肝癌肝移植适应证-“上海复旦标准”,获得广泛认同。提出肝癌肝移植术后转移复发的防治新策略,使超过Milan标准的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2年生存率提高了26.7%。  系统研究制约肝癌疗效提高的关键—转移复发的机制,发现多个相关分子并建立分子预测体系;对癌、微环境及机体三者间互动在肝癌转移复发中的作用进行了较深入研究,为肝癌转移复发防治提供了新靶标。近5年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课题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4项。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等8项国家及省部级奖;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一等奖等5项。近年来在国际及国内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90余篇,其中包括《JClinOncol》(IF=17.157)、《Hepatology》(IF=11.355)等SCI收录论文86篇。主编《肝移植300问》、作为副主编撰写《外科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参与编写《原发性肝癌》第二版、《实用肝胆肿瘤外科学》、《肝癌转移复发的基础与临床》、《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疗常规—肝癌》、《手术创新及意外处理》等专著18部。多次应邀主持国际及国内学术会议并作大会专题报告。  承担复旦大学医学院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工作及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指导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20名及硕士研究生6名。  曾荣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轻年专家”、“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20年优秀发明人(共20人)”、上海市“技术创新能手”、“全国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育奖”、“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优秀奖”、“励树雄教育卫生奖”等多项称号及奖励。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