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中药剂量与用法

2017-03-05 20:11:54化工化学出版社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它主要是指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物之间的比较分量,也称相对剂量。

  (一) 中药的剂量

  中药剂量要定好,用量多少关疗效。

  用药剂量关药性,毒峻药物控剂量。

  轻量味厚量宜小,质重味薄加强量。

  剂型配伍亦相关,药物入煎大丸散。

  年龄体质与病情,妇儿老弱减用量。

  季节变化需注意,夏忌大热冬慎凉。

  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它主要是指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物之间的比较分量,也称相对剂量。

  中药用量得当与否,是直接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讲,确定中药的剂量,应考虑如下几方面的因素。

  (1)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 剧毒药或作用峻烈的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开始时用量宜轻,逐渐加量,中病即止。花、叶、皮、枝等量轻质松及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药物用量宜小;矿物、介壳质重沉坠及性味淡薄、作用温和的药物用量宜大;鲜品用量宜大(一般为干品的4倍);干品药材用量宜小;过于苦寒的药物也不要久服过量,免伤脾胃;贵重药材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用量。

  (2)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 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入丸散剂的用量要大些;单味药使用比复方中应用剂量要大些。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 一般老年、小儿、妇女产后及体质虚弱的病人,都要减少用量。一般5岁以下的小儿用成人药量的1/4。5岁以上的儿童按成人用量减半服用。此外,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用量宜小;病情重、病势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

  (4)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 夏季发汗解表药及辛温大热药不宜多用;冬季发汗解表药及辛热大热药可以多用;夏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重;冬季苦寒降火药则用量宜轻。除 了剧毒药、峻烈药、精制药及某些贵重药外,一般中药常用内服剂量为5~10g;部分常用较大剂量为15~30g;新鲜药物常用量为30~60g。

  (二) 中药的用法

  中药煎煮应注意,矿贝滋补需久煎。

  表药芳药不宜久,粉状药物要包煎。

  贵重药物亦另熬,胶质烊化液冲服。

  服药时间有讲究,滋补药宜饭前服。

  驱虫泻下适空腹,健胃药宜饭后服。

  刺激胃肠也饭后,睡前安眠睡眠熟。

  (1)煎煮方法 矿物药、贝壳类药、滋补药大多应久煎,以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确保疗效,如磁石、石决明等;附子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也应久煎,以降低毒性;解表药、芳香药应避免久煎,以免耗散药物有效成分,降低疗效;有的粉末状药物或细小植物种子宜包煎,煎药时不致浮散或糊底(如蛤粉、车前子等);贵重药宜另煎(如人参等);胶质药宜烊化(如阿胶等);液体药(如生姜汁、竹沥等)及某些不宜煎煮的药物(如芒硝等)宜冲服(具体药物详见各药)。

  (2)服药时间 汤剂一般每日1剂,煎2次分服。一般中药大多可在饭前或饭后1~2小时服。此外,滋补药宜饭前服,驱虫药、泻下药宜空腹服,健胃药或对胃肠有刺激药宜饭后服,安眠药宜睡前服。

  本文摘自化工化学出版社出版,戴德银、黄茂涛、张德云主编的《常见病用药及诊断》。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