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黄芪及其制剂致26 例不良反应/事件--患者情况

2017-02-20 09:26:22化工化学出版社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味甘微温,归脾、肺经,无毒。生用或蜜炙用。功效为补气升阳,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味甘微温,归脾、肺经,无毒[1]。生用或蜜炙用。功效为补气升阳,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用于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诸证;肺气虚及表虚自汗,气虚外感诸证;气虚水湿失运的浮肿,小便不利;气血不足,疮疡内陷的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敛;另外用于气虚血亏的面色萎黄、神倦脉虚等;气虚不能摄血的便血、崩漏等;气虚血滞不行的痹痛、麻木或半身不遂等;气虚津亏等与它药配合使用[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建议用量9 ~ 30克[3]。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古代医家已经逐渐认识到黄芪的宜忌之证,并初步观察了药证不符所产生的药物反应,如朱震亨曾提出“黄芪,补元气,肥白而多汗者为宜,若面黑形实而瘦者,服之令人胸满。”

  此论颇有创见,所以《本草纲目》列入“发明”栏。后世文献亦多记载凡实证或阴虚阳盛之人忌用黄芪。如《医学入门》云:“苍黑气盛者禁用,表邪旺盛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临床上因黄芪过敏、配伍不当、药证不符、服用时间过长或剂量过大造成的临床不良反应多有报道[4]。现综述如下。

  检索1950 年至2015 年3 月黄芪饮片与口服制剂的不良事件相关文献,病例报道与分析17 篇[5-21](个案报道16 篇,病例分析1 篇),共报道病例26 例。最早一篇不良事件的临床报道出现在1991 年。具体见表23-1。

  表23-1 黄芪致不良反应/ 事件文献统计

  发表时间文献数量病例数发表时间文献数量病例数

  1991 1 2 1995 1 3

  1992 1 1 1996 2 6

  1994 1 1 1997 3 3

  发表时间文献数量病例数发表时间文献数量病例数

  1999 1 1 2006 1 1

  2000 1 1 2009 1 1

  2001 3 3 2008 1 1

  2003 1 1 2013 1 1

  一、患者情况

  26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14例,不详1例。患者多分布在中青年与中老年人群,20 ~ 41岁13例,42 ~ 55岁6例,56 ~ 65岁3例,66 ~ 75岁2例,不详1例。黄芪临床多用于补气升阳,应用人群多为中老年患者,因此出现不良反应也较集中于该年龄层。具体见表23-2。

  表23-2 患者情况统计

  年龄病例数

  10 ~ 19 岁1

  20 ~ 41 岁13

  42 ~ 55 岁6

  56 ~ 65 岁3

  66 ~ 75 岁2

  本文摘自化工化学出版社出版,戴德银、黄茂涛、张德云主编的《常见病用药及诊断》。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