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各路媒体穷追不舍,几乎将医药购销链条中每个环节存在的操纵“内幕",全部掘出并暴晒天下:虽然汹涌的舆论并没有迫降药价,但随着年长月久,人们对药价虚高的关注热度逐渐走向冷却。

  没想到,湖南湘雅二院近日平地一声雷,把人们日渐丢失的兴趣猛地拽回,甚至推向更高:一种出厂价1 5.5元的药品,经过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生等环节,在该院涨到2 13元售给患者,利润高达1 300%。

  消息甫出,瞬时炸锅。不是人们少见多怪,主要是“见过涨价的’没见过文么涨的"。众说纷纭的言论中,有痛斥医院无良的,有抱怨药品市场监管混乱的,有谴责政府指导价本身就不合理的……

  责任究竟在谁?其实找到答案根本不难。事发后连连叫屈的湘雅二院,不管是出于撇清干系,还是真的含冤叫屈,所透露的细节和交易关系,足以让我们清楚判断问题的根源。

  原来,结果跟媒体曾经披露的他案“内幕"并无本质不同——症结还是出在流通环节“打劫"。既然属于旧病复发,这更应该引起我们深刻反思:销售环节屡屡哄抬药价,改革药价虚

  高到底该从何下手?

  必须快速破解这道难题。因为同时面对高房价和看病贵两座“大山",一声叹息的百姓可以退一步不买房,但无法保证不生病,一旦生病,却不可以选择“不去医院"。道理就这么简单。

  事实上,包括卫生部在内的多个部门,为改变这种乱象,不可谓没费尽心思,比如,推行基本药物制度、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改革公立医院等。但反复出现的药价虚高现象,

  难免不是医改的尴尬。

  在民间可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中央定的政策都是对的,可一到地方“经”就被念歪了。从现阶段的情况看,轰轰烈烈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似乎也中了这道“魔咒",使得高层领导不得不一再对下普及医改常识。

  反复讨论常识,显然危险。

  最大的危险莫过于导致改革长期原地踏步。新华网评论有言,在医改尚未形成统一的“经验"之前,地方政府不能坐等统一安排。总在等待“时机成熟’’,其实可能根本没有所谓完全“成熟"的时机。比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之外的城市·不应该只“看热闹",任由夭价药继续制造民生之痛,而同样应该主动探索改革之道。

  回到治理药价虚高,道理一样。静等肯定绝非上策。媒体过去早已将“病源’’诊断得一清二楚,地方政府根本无需再劳神费力调查研究、开会总结,事情已经简单到只需开处方加以诊治。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类似“1 5.5元变2 1 3元”的现象还继续发生,那么只有一种解释——地方政府“懒政"。

  诚然,地方政府推动相应改革,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掣肘,但这决不能成其为当地药价“翻筋斗"的借口——按照中国传统思路:谁叫你是人民的公仆呢;按照西方观念:纳税人养着你,就得拼命做事。

  药价虚高必须治理。且事实表明,非猛药不能降伏致使药价荒唐走高的推手。猛药下到何处,无非是:保证监管到位;规范市场流通;调整政府指导价;保障医务人员获得合理利益。

  前不久易中天放言,反复普及社会常识,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借此,期望地方政府能以湘雅二院案例为警醒,重拳出击,根治药价虚高,不再让高层和媒体反复言说勤政常识。

(实习编辑:张欣)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