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抗过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机制

2009-03-23 00:03:0039健康网社区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抗组胺药是抗过敏药,虽然这类药物在抗过敏反应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但随着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有些甚至相当严重。<br>

  抗组胺药分为H1和H2受体拮抗药,虽然这类药物在抗过敏反应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但随着临床止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有些甚至相当严重。因此,应高度重视此类药物的合理使用,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抗过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机制


  中枢抑制作用 这是第一代H1受体拮抗药最主要的不良反应。由于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组织中均有H1受体,前者与警觉有关,后者与过敏反应有关,第一代H1受体拮抗药具有脂溶性,能够透过血脑屏障,故可与中枢神经系统的H1受体结合引起嗜睡。第二代H1受体拮抗药与第一代H1受体拮抗药的重要区别就是大多无中枢抑制作用,不引起嗜睡,但是,这一作用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临床实践表明,几乎每一种非镇静性抗组胺药都有出现嗜睡的可能性。例如,有些研究发现西替利嗪在每日5 mg剂量时,部分患者就可出现嗜睡反应。阿司咪唑动物实验证明,当用低剂量时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含量甚微,但用超大量时,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组织中阿司咪唑分布无关。其他新型抗组胺药也都有此规律,由于患者存在个体差异,多数人服用一定剂量的新型抗组胺药无困倦,少数人却可产生困倦。

  抗胆碱作用 这是第一代H1受体拮抗药的另一个主要不良反应。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表面有许多胆碱受体,胆碱受体的激动可使其释放化学物质,胆碱受体的抑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抑制过敏反应的发生,所以对抗胆碱作用要一分为二;抗胆碱与抗过敏的协同作用应视为药理作用,抗胆碱引起的口干舌燥、便秘等一系列不适应症状应视为不良反应。

  心脏毒性 这是第二代H1受体拮抗药最主要也是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文献记载,传统的抗组胺药苯海拉明有奎尼丁样作用,可使QT间期(心室去极化和复极过程)延长。第二代抗组胺药由于广泛应用在一些先进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做得较好,使之及时发现阿司咪唑、特非那定等可引起心脏毒性,表现为QT期间延长,在此基础上可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TDP是一种严重的心律紊乱,如果处理不当可发生室颤,甚至出现心脏停搏而死亡。1997年4月,美国FDA决定停止特非那定在美国市场的销售。

  引起该不良反应的原因有三点:

  ①由其化学结构决定。此类药物大多只有在超剂量、长时间服用后才会引起心脏毒性,但特非那定和阿司咪唑在较低浓度时就容易引起QT间期延长。阿司咪唑不仅本身有延长QT间期及引发TDP的作用,其体内代谢物去甲阿司咪唑也有较强的作用,加上该代谢产物消除较慢,即使停止用药,其致TDP危险性的持续时间也较强;

  ②该类药物主要通过CYP3A4酶代谢,该酶代谢途径能够被多种物质阻断,其中尤以咪唑类抗真菌药如酮康唑、伊曲康唑,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等为甚。阿司咪唑、特非那定均是CYP3A4的底物,若与CYP3A4酶抑制剂同时使用,由于抑制了CYP3A4酶的活性,使其代高等谢减慢,体内血药浓度升高而更易引起QT间期延长和TDP;

  ③有些人先天缺乏CYP3A4酶,使药物不能代谢,在体内蓄积,导致毒性产生。因此,美国FDA要求阿司咪唑药盒说明中强调规定剂量服用,不要与酮康唑、伊曲康唑、红霉素、西咪替丁等酶抑制药同用。

  体重增加 该类药物在抑制皮肤黏膜内H1受体的同时,也可抑制胃幽门部的H1受体,使胃的排空加速,致使食欲增加而造成体重增加。一般在长期服用H1受体拮抗药情况下会引起体重增加,酮替芬、赛庚啶都有类似报道,国内外阿司咪唑报道较多,也最为严重。国外报道阿司咪唑引起体重增加的不良反应为3·6%,而国内有人报道这一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国外。

(实习编辑:曲姗姗)

更多精彩尽在药品频道!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