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跨国制药巨头而言,外包是最优选择。”提到医药外包,北京一家药厂的研发部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外包可以使大型医药企业集中精力从事核心业务,利用外部资源和技术,加快产品上市的速度,控制成本,提高效益。“随着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生物医药外包公司正顺应潮流快速发展,以适应生物医药行业的外包需求。”

  据了解,2006年我国注册的新药有6500多种,其中真正属于我国自主创新的只有19种,其中16种是中药,另外3种属于生物制药,注册的西药没有一种是自主创新的产品。对此,该负责人认为,“这与我国过热的医药研发外包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国内企业都依靠与国际知名药企进行CRO(临床研究合作),因为这样能在短期内获得比较可观的利润。”

  本土企业艰难抉择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大约有20个,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的GDP占比一般为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在30%以下。

  “创新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后盾,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创新型医药企业都深陷资金困境。依靠政府杯水车薪的补助,即使是对于这些企业的前期投入而言,仍显得捉襟见肘,更不用说后期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北京一家生物医药企业的总经理表示,面对现实,很多原本自主研发的企业不得不重新考虑生存问题,转型为CRO,为跨国药企打工,承接医药研发的外包业务。

  该总经理表示,目前国内大部分生物医药企业规模较小,同时由于企业销售较好的产品比较少,利润较低,建立完整的生物医药价值链就需要额外增加投入,但这一点是国内企业难以做到的。跨国医药企业往往通过外包的方式完善这一价值链,由此避免在资金、人力和资源方面的浪费。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生物医药企业正在寻求外包业务,这在客观上帮助跨国药企业完成了价值链的建设。

  “面对惨烈的市场竞争,国内的生物医药企业希望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能让他们保持更大的竞争优势方面。因此,国内的生物医药企业非常需要外包业务。”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赞同。

  CRO风头正劲

  资料显示,目前全球医药CRO业务的年增长率为13%,而整体医药研发投入的年增长率保持在11%。“未来3年,医药整体研发投入增速将有所放缓,为9.6%,但CRO的增势将加快,达到16.3%。”有关专家预测,目前,全球CRO的市场总值约为163亿美元,美国和欧洲在全球CRO产业中居主导地位,占整个市场份额的88%左右。我国CRO业务发展势头迅猛,但在全球CRO市场中所占份额很小,只相当于印度CRO市场的1/5。

  “CRO业务外包能够为制药企业缩短30%的研发时间,产品更早上市相当于增加了潜在的1.2亿-1.5亿美元的收入,这还不包括节省的企业内部人员和设备配置费用”。中国的成本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欧美企业把CRO外包给中国企业,国内CRO企业的服务、专业程度等成为对方挑选的重要参考条件。

  “除了成本优势外,人才优势、疾病谱优势也被认为是中国CRO吸引跨国巨头的重要原因。越来越多的跨国医药企业将目光投向了拥有巨大空间的中国市场”。而医药研发外包的明星企业无锡药明康德今年在美国顺利融资1.85亿美元,并于8月在纽约交易所挂牌,更为研发外包企业辉煌的明天提供了注脚。

  2007年10月20日,“中国生物技术外包联盟(ABO)成果发布会暨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ABO成员中美奥达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京天成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北京科信必成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分别与美国橡子园创业投资公司及美国甘泉生命投资公司、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扬子江药业集团、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ChinaBio·Accelerator公司等国内外知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签约金额近5000万元。

  “随着众多国际知名企业与国内行业龙头将目光瞄准中国的药品研发,相关企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专家预测,在未来18个月内,中国将有5家CRO公司上市。

  CRO不是救命稻草

  随着CRO概念的兴起与CRO产业在国内的迅速发展,很多企业和专家开始憧憬:中国制药企业借CRO之力研发新药走向国际市场。“制药企业尤其是跨国药企将部分研发业务外包给专业的CRO公司,是医药行业研发的一个国际趋势。只是国内医药企业很难依靠跨国公司这种简单的外包模式实现向研发创新的转变。”业内人析人士表示。

  专家认为,“我国医药企业仅仅依靠CRO是无法长期发展的,跨国药企仅仅是将部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对于新药的知识产权控制非常严密”。

  “或许这是一种曲线救国的途径,短期内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这种模式的前景很难说是光明。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跨国公司有完善的研发体系,对于新药研发的投入是我国制药企业不能比的。我国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所能得到的仅仅是中外研发劳动力成本的差价,几乎无法分享任何新药上市后的巨额收益。另一方面,不管是生物药理的测试还是化学物的合成,这些研发都是停留在相对基础的研发之上,企业很难获得核心的研发经验。CRO对于那些跨国公司来说更多的是一种高效、低成本的可以随时借用的外部资源。”业内分析人士不无担忧。

  “CRO目前的火爆并不意味着长期繁荣,很多CRO公司的业务领域集中在低端和基础市场,因而现在市场上已出现价格战的苗头;国内CRO企业不应将目标定位于跨国巨头在研发领域的"加工厂",向价值链上游迈进才是终极目的。”专家提醒。

(责任编辑:梅一多)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